2025-09-15
圖解力教練邱奕霖
55
每天的時間其實可以分成四種:浪費的時間、角色的時間、投資的時間與幸福的時間。關鍵在於,如何把「不得不」轉化為「想要做」,讓生活更有意義與能動性,而不只是日復一日的責任與消耗。
我們常以為「時間管理」就是排程、紀錄、分秒必爭。但我最近讀到一本日本作家室井昌也的書《布丁要現在吃還是忍耐?》,給了我一個全新的角度:把每天的 24 小時,劃分為四種類別。這個簡單的分類,卻讓我對自己的時間運用產生巨大覺察。
書中提到,我們的時間其實可以分成以下四種:
無意識消耗掉的時間。例:滑手機、追劇、閒晃。
這類時間不見得一無是處,關鍵在於「是否有價值輸出」。追劇可能是浪費,但若能帶來靈感或寫作題材,它也能轉化為投資。
因身分必須履行的責任。例:父母陪孩子、員工上下班、家庭雜事。
這類時間常讓人覺得「不得不」,久了會感到壓抑與疲倦。
為了目標而刻意投入的努力。例:運動、進修、設計課程、建立人脈。
投資時間不一定輕鬆,但它會累積未來的收穫。
純粹讓自己快樂、感到充實的時間。例:旅行、與摯愛相處、沉浸在創作。
心理學家 Martin Seligman 認為,幸福時間常包含:快樂感、全心投入、良好人際關係、清晰使命感,以及成就感。
這是書中最實用的地方:如何把不得不的時間,轉換成更有意義的時間。以下五招,我覺得非常受用:
做家事時想到孩子、伴侶的笑容,角色時間就能變成幸福時間。
上班若只看成「賺錢」,很容易陷入角色壓力。若看成「升級技能、拓展人脈」,就能轉化成投資時間。
例:開會本來只是消耗,但你可以練習速記或從他人分享獲得新知識。
給自己積分系統,把每天的投資時間、幸福時間「打卡升級」。日常就變得像闖關一樣有趣。
給日常瑣事重新命名。例:洗碗時間=「大腦升級時間」(邊洗邊聽 Podcast)。
光是改名字,角色時間立刻有了新意義。
根據研究,我們每天大腦會做超過 30 萬次選擇。吃什麼、要不要回訊息、要不要再滑一下手機……這些都是選擇。
作者提醒:判斷選擇的指標,不只是「緊急/重要」,還可以加入:
其中,「會不會後悔」,是最有力的指標。因為當時間拉長,一個小選擇每天重複一年三年五年,後悔的重量就會被放大。
當我常說「我應該要做」,我就在角色時間。
當我能說「我想要做」,我就在幸福或投資時間。
這個思維轉換,讓我從被動走向主動,開始更享受每一刻。
作者的總結很簡單:人生不是為了賺更多錢或累積地位,而是要創造無可取代的回憶。
這句話我很有共鳴。也因此,我願意在能走能動的時候,多去旅行、多嘗試、多參與不同的體驗。因為這些回憶,才是人生最珍貴的資產。
好書推薦:這個布丁要現在吃?還是先忍耐?:這個選擇,將會徹底改變你的一生!
圖解早晨說書直播:https://www.youtube.com/live/nSVWVMScRxA?si=hLjhuwExuPem0SRO
極簡職場圖解應用
185 Followers
極簡職場圖解應用
185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