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1
64
本文深入探討一家身處IC設計服務產業的公司,如何面對快速變遷與產業特殊性挑戰。 該公司另闢蹊徑,導入Agentflow BPM平台,從無到有建立彈性且複雜的數位管理系統。 文章將揭示BPM如何從核心研發流程延伸至企業應用整合,實現全面自動化、資訊集中與標準化。 這項轉型不僅大幅提升營運效率,更精準掌控IP與專案進度,證明BPM對企業營運具備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
IC設計業作為半導體產業鏈的核心,肩負著晶片從概念到產品的關鍵設計任務,其研發流程複雜且高度智力密集。
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與技術挑戰,數位轉型不僅能優化研發效率,更能精準管理複雜專案,成為產業升級的關鍵契機。
其中,一家IC設計服務的領導者,透過導入Agentflow BPM平台,成功將複雜的研發流程與企業應用無縫整合,樹立了業界流程革新的新標竿,彰顯了智能流程管理在加速產業創新與提升競爭力上的巨大潛力。
這項合作證明,在高度專業且挑戰性的領域,透過先進的BPM解決方案,能夠有效提升營運效率,並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定位於IC設計服務業的這家公司,其營運模式與內涵迥異於其他產業,甚至與一般IC設計公司也有所不同。這使得其面臨的商業環境變遷更加迅速,容許的應變時間相對短促,資訊部門所面臨的挑戰格外艱鉅。由於產業屬性特殊,市面上多數商用套裝軟體若非經過高度客製化,難以滿足其獨特需求。因此,該公司的資訊人員必須另闢蹊徑,打造一套符合自身需求的管理平台,尤其在研發流程管理與企業應用流程整合方面,難度可謂不低。如何排除萬難、順利突破,成為其數位轉型的核心課題。
回顧2000年,該公司為提振服務品質、進一步滿足客戶需求,亟需建構一套研發專案管理平台,俾使客戶能隨時掌握其研發設計進度。緣於此故,公司積極尋覓合適的管理平台,希冀此後無須仰賴電話溝通、人工維護更新Excel報表等傳統模式,方便客戶以幾無時差的方式,即時掌握開發進度。
幾經評估,該公司決定引進企業流程管理(BPM)平台,作為滿足研發工作流程管理需求的載具,一路發展下來,不僅成功孕育攸關公司營運核心的eASIC系統,且還將應用觸角延伸,從研發流程管理擴及到企業應用流程整合(Enterprise Application Flow Integration;EAFI),順勢昇華至Flow EAI之更高應用境界;在幾無商用套裝軟體幫襯的處境下,資訊團隊篳路藍縷、從無到有,徒手建構價值好比「Fab的CIM」之資訊管理平台,其間種種歷程,確實值得一窺究竟。
該公司電子服務部整合應用開發經理指出,2000年針對BPM工具進行搜尋與評估時,發現市面上相關產品林林總總,要價從新台幣30萬到3,000萬元皆有,但該公司傾向對「Document-based」型態的產品予以割愛,因為其研發設計流程十分複雜,急需十足的彈性空間,倘若僅憑1張表單從頭到尾控制流程,肯定無法妥善因應變局,故能夠針對每個流程站點需求而支援不同表單運行的「Transaction-based」產品,相對能滿足需求。
歷經審慎評估,該公司擇定導入Agentflow BPM平台;對此開發經理解釋,回憶公司的奮鬥歷程,係從一無所有的情況下披荊斬棘,終至在ASIC路途上闖出一番成績,而Agentflow原廠企業是從交大實驗室出身,屬本土業者,背景與該公司頗為相似,同樣掌握相當程度的相關知識,且有很大進步空間,且產品定價也能接受,這才促使公司做出這般抉擇。
由於IC設計服務業的研發設計流程太過複雜,該公司急需的BPM應用彈性甚大,尤其需要原廠密切配合;在此情況下,該公司除建議原廠遵循WfMC標準、俾使Agentflow得與國際接軌,更重要的,亦建議原廠能逐步捨棄Script、改以提供API的方式為之,而日後eASIC系統可持續壯大與成熟,API便居間扮演關鍵性角色。
至於公司高層採納BPM部署計畫,旨在期盼據此促動員工改變使用習慣,讓大家不必老是在成堆的電子郵件中,辛苦蒐尋資料,故要求此後任何與流程相關的新系統,都必須依循BPM的運作規則。但不可諱言,在eASIC系統上線之初,確實有不少研發同仁心生反彈,除對於每道關卡所挾帶的警示機制頗感不耐,亦對系統化之後所須填寫的資訊增多,視為一大負擔,幸而資訊部門循循善誘,告知相關同仁,步入系統化後,找尋資料的速度可望明顯加快,且能定期擷取極具價值的報表,後續效益相當大,而同仁在領略諸多好處後,便卸下心防,開始適應新系統,久而久之,甚至給予回饋,不吝提出一些有助系統功能進化的良性建議。
此外,透過系統當中的My Task機制,研發同仁即可輕易擷取所有待辦事項資訊,且可據此發揮跟催、提醒功能,俾使各項專案得以順利延展,另也便於蒐集各項專案的狀態資訊,從而以每週為期,定時將重要專案訊息彙報給相關客戶,更有甚者,不管客戶隨時提出任何詢問,相關同仁皆能由系統撈取資料,給予客戶滿意答覆。
以往,有關專案狀態資訊,都僅憑藉Excel彙總,但礙於檔案格式限制,很難據此展現細項內容,如今走向系統化,操作者僅須透過下達一些命令,即可清楚展現每一階段的細節,甚至還可拉出整個流程圖,對客戶進行詳細說明,前後改善幅度之大,著實可見一斑。
值得一提,綜觀過去研發設計專案,箇中進程幾乎都由人工控制,僅靠著同一份空白資料夾、再搭配相對應的清單(Check List),一站接著一站流傳下去,此做法難免導致其中若干資料莫名遺失,此後雖仍可按Weekly Update機制回溯追索,然伴隨而來譬如掉單、進度延遲等後遺症,或多或少都將對公司造成傷害,如今邁入電子化新局,種種缺憾都已不復存在。
開發經理形容,奠基於BPM平台的eASIC系統,對公司而言,其功效好比產品生命週期管理(PLM),讓極其複雜的ASIC開發流程,得以在井然有序的情況下順利運行。
究竟流程有多複雜?時值每一研發專案起始之際,不論需動用Analog、Memory或Digital等任何型態IP,都能透過eASIC觸發IP Request,向QDS(註:該公司IP資料庫管理系統)調出,接著經由IP Checking流程驗證無誤後,便可為設計流程所使用;而進入設計流程階段後,一路行經P&R、Post Layout Review、GDS、Tape Out直至Mask Tooling等多道歷程,接著進入生產流程,此後再歷經Test Pattern、Probe Card/Load Board、ESD Test等關卡,整段Chip Qualification作業才告一段落,下一步驟便可將此送交Fab,委由其生產成為Wafer。
當公司接獲Wafer成品後,便隨即進入Final Test流程,以CP Test、Die Saw、Assembly等多道關卡,針對生產規格進行流程嚴格控管,一旦實現這些里程碑,該晶片IC才確定變成可被販售的商品。綜觀這些流程,不禁讓人眼花瞭亂,且可謂盤根錯節,每一道程序的背後,都可牽引出眾多子流程,若無較佳的Security Control機制居間管理,便容易衍生諸多後遺症。
回顧以往猶未導入BPM的時代,相關同仁若要動用IP,通常會直接向原始設計人索取,並無任何版本管控機制居間掌理,顯然非良善之舉,如今有了BPM,公司方面便嚴格禁止此類「私相授受」做法,如果要用IP,就得按既定規範,循正常管道從QDS索取;不僅如此,現今任何IP在被取用前,都得先歷經IP Check List之嚴謹查核步驟,經確認無誤後,此IP才能被Check in到接下來的研發設計流程中。
當然,IP難免有其Bug,不太可能全然完美無瑕,而目前一經發現任何IP中內含Bug,便可立即由BPM策動必要因應措施,把任何使用到該IP的流程全數閉鎖,不准其進入Tape Out階段,且會將之召回,執行全面性的檢測;待原Bug已被修正完畢,同樣會借助BPM執行必要的代換(Replace)作業,據此將原本潛藏於研發流程的錯誤因子清除殆盡。
事實上,在eASIC系統逐步展現效益的過程中,公司便不斷思索,究竟要讓BPM應用範疇只停留在研發專案工作流程管理層次?抑或將之擴張至真正企業級BPM的宏觀格局?該公司最終選擇了後者。
公司電子服務部企業資源系統經理指出,在決定朝Flow EAI目標前進後,一路發展至今,不僅有關請假、加班、補休、差旅、教育訓練,乃至專利管理等OA流程,都已順利於Agentflow平台執行,且適用範圍涵蓋訂單、採購、銷售(含括ASIC或IP等各類產品)、折讓、RMA、客訴等重要營運活動,應用面向堪稱廣闊。
此外,BPM也成為公司賴以運轉加值服務的重要關鍵。舉例而言,客戶有時會期望公司提供諸如Wafer Hot Run等協助,抑或公司有意對客戶提供若干奧援,不管型態為何,都將因而產生成本支出,此時便需經由適當的電子簽核程序,讓這些援助案得以拍板定案,以利執行單位落實執行;其次,某些客戶傾向跳過一些生產流程(旨在縮短烘烤時間),以爭取時效、搶先出貨,在此前提下,日後萬一遭逢客訴或品質等方面問題,按理說,客戶即無立場提出求償,然以往尚須經電子郵件或紙本耗時討論,方能追溯問題根源,如今透過BPM平台上的eWaive系統,所有問題的成因都可鉅細靡遺地展現。
電子服務部企業資源系統經理表示,不少用戶在部署BPM時,難免會面臨BPM與ERP之間的整合問題,然以公司而論,其ERP係由內部自行開發,因此2套系統之間的整合便無太大問題。
截至目前,公司內部藉由Agentflow所產生的流程,已超過150個Project,使用Agentflow相關聯的內部應用程式超過200支,至今累計Task數量達200餘萬筆,且共計有多達1,717個節點彼此串聯;綜上所述,該公司資訊人員打趣形容,BPM一旦停擺,公司最重要的研發流程便將無以為繼,因為再也無人知道如何找尋資料,由此觀之,BPM對於公司的重要性,著實不言可喻。
講人話的AI |華苓科技的知識日常
45 Followers
講人話的AI |華苓科技的知識日常
45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