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鑫說法】台積電「內鬼案」:一名員工洩密,可能付出的代價有多大?

台積電近期驚爆疑似 2 奈米製程技術遭內部員工洩漏到海外,引發全台震撼。事件焦點不僅在國際商業競爭,更牽涉勞動法、營業秘密法,甚至國安議題。對上班族而言,這不只是新聞,而是一個警示:若洩漏公司機密,可能面臨什麼後果?公司又該如何合法防範?

洩密員工可能付出的代價 

根據《勞基法》第十二條第一項第 4、5 款規定,員工若故意洩漏技術與營業秘密並造成損害,或是違反勞動契約與工作規則,情節重大者。企業都可以在發現後的 30 天內「免預告、免資遣費」直接開除,並求償。 


若進一步從刑責來看,《營業秘密法》規定,若洩密對象在境內,最高可處五年以下徒刑;若外洩至海外,刑度直接升高,可能判處 1 至 10 年。以這次疑似流向日本的案例來看,涉案人恐怕難以倖免。 


「判 6 個月以下可以易科罰金。除非有去和解或是說情節沒有那麼重大,判個緩刑。這次涉案人幾乎一定得坐牢。」陳業鑫直言。 


除了刑責外,公司也能依《營業秘密法》第 12 條在兩年內提起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 

若涉案員工已經離職,是否仍適用相關規範?答案是肯定的。即便員工與前公司簽有競業禁止條款,但洩漏營業秘密行為的法律責任依然難以迴避。 


陳業鑫提醒,如今挖角文化盛行,雖然要「證明」營業秘密遭洩漏確實不容易,但也不是沒有判斷標準。他舉例,例如任職某知名品牌炸雞連鎖店員工,到新東家製作新產品的配方竟與前東家比例完全一致,法院就有高度可能會認定營業秘密被洩漏。 


新東家發現你洩漏前公司的秘密,能不能解僱你? 

陳業鑫指出,多數公司在面對新進員工時,都會採取「潔身自愛」的原則。首先,公司不希望員工將前東家的機密帶到新公司使用,這不僅違法,也會讓新公司面臨訴訟風險。其次,若員工與前東家簽有競業禁止條款,新公司通常會要求誠實告知,並尊重這段限制期間,不會冒險在這期內聘用。 


換句話說,如果員工隱瞞事實,或違反保密義務與競業禁止,新公司也可能因此面臨法律追訴。此時,新公司可主張該員工違反勞動契約,情節重大,依法予以解雇。 


企業揪內鬼,若漏這步恐讓證據無效 

陳業鑫提醒,台灣勞動法對勞工保護非常周全,因此公司若懷疑員工洩密,必須依法蒐證並遵守「程序正義」。一旦程序不符,即使掌握證據,也可能在勞資爭議中吃虧。 


常見的資安監控手段包括電子郵件和系統存取紀錄,但這些監控必須在員工入職時告知,並寫進勞動契約或員工手冊,讓員工知悉,才能避免員工主張隱私被侵害。 


此外,公司也可以訪談相關同事,包括涉嫌洩密的當事人以及可能目擊異常的同事,並將調查結果做成書面紀錄。若員工未經授權查看他人電腦或檔案資料,也會被列入證據。 


遇到這類情況時,公司通常會先依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暫時停職或調職,避免證據被破壞,或讓員工接觸更多機密資料。若不立即處理,可能導致證據流失,甚至讓洩密行為持續擴大。 


陳業鑫也分享一個技巧:若案件需要進入法院訴訟,可以先蒐集完整證據後,向檢調報案提出告訴。這類案件牽涉國安與產業競爭,是典型的白領犯罪,檢調通常會積極辦案。一旦案件認定成立,企業還可附帶民事求償,不僅節省訴訟成本,也更有效率。 


從契約到資安:企業必備的 4 大防護策略 

保護營業秘密不能只靠信任,企業必須從契約、制度、資安到教育全面部署。 


第一,勞動契約中一定要加入保密條款(NDA),明確界定公司營業秘密的範圍、保密期間及違反後果。對於核心技術或商業機密,保密義務甚至可以設定為終身有效,例如可口可樂配方,離職後仍然有效。 


必要時,也可加上競業禁止條款,例如要求離職員工二年內不得加入競爭對手,或禁止創業從事類似業務,以防營業秘密流失。這類條款須符合《勞基法》第九條之一規定,可以諮詢專業勞動法律師設計相關條款。 


第二,工作規則與 SOP 也應納入保密規範,並與資安管理結合。企業應明訂外洩資料的處分標準,包括意外或故意行為的差別,並將保密的遵守情況納入年度考績。

 

在資安方面,企業應採取分級管理,將敏感資料的存取人數最少化,並建立存取紀錄與審核流程。帳號密碼應妥善保管,定期更換,存取高敏感資料時須經一定層級主管核准,以Check & Balance 機制,避免單人操作導致洩密風險。 


第三,教育訓練同樣重要。有些員工可能不了解洩密的嚴重性,公司可以聘請律師進行內部說明,讓員工清楚「洩密最高可判十年」,比酒駕判得還重,從法律責任層面提高員工警覺性。 


第四,遠距辦公更增加了資安與保密的挑戰。對可能接觸營業秘密員工,企業應在工作規則中訂出嚴格規範,例如帳密不得外借、禁止使用公共 Wi-Fi、限制 IP 登入,甚至禁止遠端存取核心敏感資料。每天也可透過資安報告和警示監控異常行為,例如翻看頁面速度過快,可能代表資料正在被拍照或截圖。 


對企業而言,營業秘密保護必須全面而嚴謹;對員工而言,任何資料外洩行為都可能帶來難以承受的法律與職涯風險。台積電「內鬼案」提醒我們,在晶片戰爭時代,營業秘密已不只是商業問題,更牽動國安與個人未來。 




作者:陳業鑫

更多陳業鑫律師相關資訊,都在【業鑫法律事務所】


 

快來【午後人資,饗受新知】頻道、新知識主動來報到!


午後人資,饗受新知

546 Followers

繁忙之餘也能夠輕鬆習新知,如同沈浸在午後時光,喝杯咖啡與我們一同饗受充實,此頻道提供您淺顯易懂的內容,助您提升企業勞資觀念及相關法令因應,包含最實用的勞動達人陳律師專欄【業鑫說法】,以及 HRM 事業部的【直播影片回看】,讓您處理勞資議題得心應手、勞資關係更加和諧!
知識主題
人資管理
經營管理
資安管理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