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立強化的身份識別機制
身份認證是資安防護的第一道防線,若無法確保用戶身份的真實性,攻擊者將容易入侵系統。企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身份識別機制
- 定期更換密碼:避免密碼被破解或洩漏後持續使用。定期更新密碼有助於減少風險。
- 密碼複雜度要求:要求員工設置複雜的密碼,結合大寫字母、小寫字母、數字及特殊符號。
- 雙因素認證 (2FA):除了輸入密碼,還需通過簡訊、電子郵件或專用的認證應用程式進行身份驗證,強化登入過程的安全性。
- 登入登出記錄與監控:所有帳號的登入與登出行為應該有詳細記錄,便於後期追溯與異常檢測。
- 異常行為警示與帳號鎖定:當系統偵測到異常登入行為(如不尋常的地理位置或時間點),應及時發出警報並暫時鎖定帳號。
2. 確保裝置的安全
企業內部的所有資訊設備都是駭客攻擊的潛在目標。如何保證這些裝置在被分發給員工後保持安全,是資安工作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 防毒與防駭控制:使用中控型防毒系統,可以實時監控企業內部設備的安全狀態,發現防毒軟體被禁用或過期的情況,及時提醒管理人員。
- 電腦操作限制:對員工電腦上的外部裝置(如USB隨身碟、藍牙設備)及軟體安裝進行管控,減少無謂的安全隱患。
- 系統更新與漏洞修補:保持所有系統和應用程式的更新,及時修補已知漏洞,減少遭受攻擊的風險。
- 異常行為警示:如檢測到員工的工作行為異常(例如大量下載敏感文件或頻繁訪問不常用的系統),應立即觸發警報。
3. 完善的網路安全設計
在零信任架構下,網路安全的設計應該假設網路已經被入侵,因此需要做好以下防護措施:
- 網路分段與最小化原則:將企業內部網路進行合理分割,將敏感數據與系統隔離,僅允許經過授權的設備和人員進行訪問。這樣即使一個區域被攻破,也能有效限制攻擊範圍。
- 最小化權限管理:為每個系統、應用程式和用戶配置最小的訪問權限,避免過度授權。這樣即便帳號被盜,攻擊者能獲得的權限也受到限制。
4. 強化資料存取控制
資料是企業最寶貴的資產之一,因此必須加強對資料的保護:
- 最小化授權原則:根據員工的實際需求,精確控制他們能訪問的資料範圍。避免開放整個資料夾或資料庫的訪問權限,應該按需授權。
- 存取活動記錄:所有的資料存取操作都應該有詳細記錄,並且能夠進行稽核。這有助於後期查詢與偵測是否存在異常行為。
- 異常警示與定期稽核:系統應能及時發現異常存取行為(例如未授權的人員訪問敏感資料),並進行警示。定期進行資安稽核,檢查權限設定與存取紀錄,確保遵循最小化授權的原則。
5. 強化企業端點防護 (EDR)
傳統的防毒軟體主要針對已知的病毒和攻擊進行防護,但現今的威脅越來越複雜,因此需要更為先進的端點防護技術——EDR (Endpoint Detection and Response)。
- 即時威脅偵測與回應:EDR能夠不僅檢測已知威脅,還能對未知攻擊進行偵測與回應,並即時封鎖異常行為。
- 全方位監控:EDR解決方案能夠持續監控端點設備的各種活動,從檔案存取、程序執行到網路連接,都能進行深度分析與防護。
- 行為分析與事件回溯:通過先進的行為分析技術,EDR可以識別出潛在的威脅行為,並回溯事件源頭,有效避免攻擊擴大。
6. 實施零信任架構
零信任 (Zero Trust) 是一種不信任任何內外部設備的安全模型,該模型強調“永不信任,始終驗證”。無論是內部員工還是外部合作夥伴,所有的訪問行為都必須經過嚴格驗證和授權。企業在導入零信任架構時,應當考慮以下要素:
- 身份與裝置驗證:所有使用者、設備和應用程式的身份必須先通過認證,並持續進行驗證,才能獲得授權。
- 微分割與最小化權限:對企業內部的網路和資源進行細粒度的控制,僅允許授權的用戶和設備訪問敏感資料。
- 持續監控與動態防禦:在每一次的連線請求發生時,都需要動態地評估風險並做出回應,確保資安防護不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