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0
莊馥綺
83
物聯網(IoT)近年成為熱門關鍵字,但它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每個產業都在談 IoT?它如何運作?又能為企業帶來哪些價值?本文將完整解析物聯網技術原理、實際應用與未來趨勢。
想像一下:「工廠機器在故障前就發出警報」、「你的智慧手環跳出通知,提醒今天步數沒有達標」。這些情境,都是物聯網 IoT 的魅力。
根據 Gartner 研究,全球物聯網市場預期將在 2031 年成長至 9547 億。從你手上的智慧手錶、車用到工廠產線,物聯網 IoT 正在重塑我們的生活與企業營運。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簡單說就是讓物件透過網路互相連。舉例來說:
當這些設備與系統串接,就能互相傳輸和分享資料,持續蒐集周遭資訊,進行自動化操作和決策,將實體世界整合到龐大的網路系統。這種「萬物連接」的概念,就是IoT的核心精神。
在製造業領域,這項技術又被稱為工業物聯網(IIoT),是實現工業 4.0 與智慧製造的關鍵基礎。
物聯網IoT的核心精神是「連接」(Connection),但最終目的是應用整合。因為物聯網IoT真正價值在於:讓蒐集到的數據,轉化成有價值的知識,實現自動化與智慧化的決策管理。例如,幫助醫生監測遠端病人的健康情況,協助偏鄉照護。
今日,物聯網 IoT 的應用範圍已非常廣,從家電、汽車、智慧工廠、醫療設備,甚至城市建設,全都離不開它。

IoT 要能做到「智慧化」,必須經過五個階段(5C)。這就像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單純連線,最終達到自動決策 。
1. 連接(Connection):物聯網的核心概念是設備互相串聯,是最關鍵的第一步。
【例】當冰箱的內部感測器連網,持續偵測食材、溫度等資料。
2. 轉換(Conversion):把設備蒐集到的資訊,轉換為可分析、利用的數據。
【例】冰箱偵測環境資料,具體轉變成數據,像是牛奶剩餘量、食物保存期限。
3. 聯網(Cyber):所有設備形成互相連動的「數位工廠」,數據調整會自動觸發其他裝置。
【例】冰箱與手機 APP 或雲端系統同步,偵測到食材短缺,自動發出通知。
4. 認知(Cognition):光有數據還不夠,關鍵是「看懂數據在說什麼」。系統導入AI 能建立數據模型,做出最佳決策。
【例】透過AI和機器學習,冰箱能分析你的使用習慣和消耗速度,估算出食材將在3天後過期。
5. 組態(Configuration):終極目標:將決策轉化為指令。 AI 自動調整設備參數,不需要人工介入。
【例】冰箱根據外界溫度或使用行為,自動調整冷藏冷凍模式。

物聯網IoT的運作形成一個金字塔結構,由下往上分三層:
物聯網的「感官系統」,負責採集數據,智慧製造強調的數據蒐集,就在感知層進行。
關鍵設備包括:
像是人體神經系統,把數據傳送到雲端或應用系統。
核心技術:
「可視化」是網路層重要功能,包括戰情看板、趨勢圖、場域圖、即時看板等。讓現場人員第一時間掌握,快速排除問題,事後也能進行數據分析。
金字塔最頂端。分析來自網路層的數據,依照不同需求、領域轉化成實際決策,透過直接互動,實現 IoT 的價值。
關鍵技術:雲端運算、大數據、 AI
實際應用:遠端設備監控、自動化生產排程、自動駕駛

物聯網的運作結構分為感知層、網路層、應用層
「沒有數據,就沒有管理」。在工業4.0時代,物聯網是智慧製造的基礎建設。IoT提供細(涵蓋範圍夠小)、精(取樣頻率夠快)、準(錯誤率夠低)的客觀真實數據,讓工廠從傳統人力經驗管理,邁向數據驅動。
傳統痛點:
傳統工廠常面臨數據品質不佳,人工回報不夠精確即時,長期用失真的數據做決策,很可能「從頭錯到尾,輸在起跑點」。
IoT解決方案:
導入 IoT 物聯網,能忠實記錄機台運作的「痕跡」,整合 OT 數據(機況、感測器數據)跟 IT 數據(工單編號、品號等),掌控設備的全生活週期,回頭檢視生產瓶頸的原因。
【例】
「標準工時」對成本和進度相當重要,但傳統的估算手法通常很粗糙。利用物聯網 IoT 結合演算法,能算出真實的標準工時,並自動更新至 MES 或 ERP。APS(先進排程系統)的管理品質,也取決於數據精準度,IoT 提供的數據能讓 APS 準確度大幅提升。
傳統痛點:
製造現場最怕設備臨時故障,機台出現 Error Code 前,其實常有輕微異常,例如,泵浦馬達流量感測器偏低、溫度過高,但沒人注意到。
IoT解決方案:
• 預知保養與微病症偵測:感測器偵測震動、溫度,建立資訊模型,提前作保養規劃並自動預警。
• 分析與智慧診斷:運用數據,建立 OT 數據與設備異常的關係模型,異常時做到智慧通報,幫助現場人員快速判斷。
• 智慧耗能偵測:電量與產量、外環境參數(如外氣溫度)整合後,進行 AI 建模,建立基線(Baseline)。對比實際用量與基線,自動偵測異常耗能,等同有個24小時數位老師傅監看機台健康狀態。
傳統痛點:
部分工廠會計算 OEE,但缺乏精細數據,還是無法快速找出原因。
IoT解決方案:
• 精確 OEE 分析:IoT 數據可協助管理人員釐清停機原因。
• 智慧調度:生產工時回饋到系統,當差異過大,系統可啟動調整派工機制,達到智慧調動產能。
【例】
智慧工廠透過 IoT 感測器即時監測設備,並蒐集沒正常運作時的數據,避免 OEE 數據過於籠統,一旦偵測到異常例如缺料,系統(應用層) 立即診斷閒置原因(如「缺人上料」),並判斷出「缺少」的生產數量。由於生產工時差異過大,系統進一步利用大數據分析,啟動調整派工機制,減少停機時間。
傳統痛點:
製程參數的調校都要仰賴老師傅經驗,但在缺工浪潮下,這些經驗越來越難傳承。
IoT解決方案:
• 經驗數位化: IoT 把老師傅的經驗智慧化、具體化,轉換為數位老師傅。
• 自動設定參數: 數位老師傅可持續偵測異常,從模型中找出最佳調參數據,並自動調參,解決人工記錄易出錯且難以溯源的痛點,特別是秒級變化的感測器數據。
【例】
過去,工廠依賴老師傅用手輪調整製程參數,現在加裝感測器, AI 自動學習執行,將老師傅的行為數位化,新手也能操作,AI 辨識還能確保現場人員流程正確,例如所羅門的智慧組裝功能。
1. 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
AI 演算法能分析海量數據、預測結果,實現自動決策,並持續優化IoT物聯網平台,形成循環。
2. 邊緣運算
解決網路延遲,將部分運算能力部署在設備端,直接處理數據,提升即時反應和靈活性。
3. 5G技術
高頻寬、低延遲、廣連結三大特性,迅速推動了物聯網發展。特別是智慧製造和智慧醫療等,需要即時反應的場景。
延伸閱讀:5G如何加速AIoT產業應用?
1. 工業 4.0/智慧製造
2. 智慧城市
3. 智慧醫療
4. 智慧家庭
5. 其他應用領域

商業模式轉型:從產品到「設備即服務」(EaaS)
在新科技持續變化下,物聯網IoT的商業模式也持續轉變。未來,將會以服務為主,例如,製造商轉型為服務供應商,「設備即服務」(Equipment as a Service, EaaS)。
客戶只要透過訂閱制購買服務,可以省下安裝成本,一方面降低企業導入門檻,供應商也能持續獲得營收。
未來挑戰:數據資安與隱私防護
雖然效益值得期待,但物聯網會產生複雜的大量數據流,每個連線裝置,都是駭客的潛在入侵點,也引發資安風險疑慮。
因此,未來需要更注重數據治理、法規監管及資訊透明度,並增加對安全解決方案的投資,例如零信任驗證和匿蹤防護網,防止未經授權的訪問和駭客攻擊。
Q1: 什麼是物聯網 IoT?
簡單說就是讓日常物品「上網」。透過感測器和網路,讓各種實體物件、設備和系統連接起來,相互溝通。目的是自動蒐集、傳輸與交換數據,達到智慧化與自動化執行任務。主要價值包提升效率和生產力,實現數據驅動精準決策,有效提高品質。
Q2: IoT 如何在製造業中發揮作用?
IoT 在製造業中的運用即工業物聯網(IIoT),能提供細(涵蓋範圍夠小)、精(取樣頻率夠快)、準(錯誤率夠低)的高品質數據,使傳統生產模式轉型為高度智慧化、自動化和互聯系統,提高生產效率、產品品質並降低成本。
Q3: 物聯網的運作分為哪三個主要層次?
物聯網的運作架構由下到上分為:感知層、網路層、 應用層,分別負責數據蒐集、通訊傳輸和決策執行。
Q4: 物聯網未來在商業模式上面臨什麼挑戰?
1. 隱私與安全性挑戰: 許多 IoT 裝置因缺乏加密或使用弱式密碼,容易受到殭屍網路攻擊和網路釣魚攻擊。
2. 商業導入與整合挑戰: 企業難以自行完成整套 IoT 系統建置,因為環節眾多且缺乏足夠的知識與技術來整合。
3. 生態系統成熟度: 在技術發展初期,因技術開發與連網裝置限制,尚未能有完整的生態鏈。
Q5:中小企業如何導入物聯網?
首先部署如感測器等硬體設備,並確保穩定的連網技術(如Wi-Fi、LoRa或5G),以實現營運數據的精確即時採集。接著,企業需在應用層利用AI和數據分析,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智能決策,藉由預測性維護和流程優化,來提高生產效率並降低營運成本。
智慧製造趨勢所
2,549 Followers
智慧製造趨勢所
2,549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