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主 AI 焦慮與轉型:從恐懼到競爭力,台灣中小企業主的 AI 策略指南

2025-09-05

編輯上稿

Vivian Chiu

233

在全球 AI 浪潮下,台灣中小企業主面臨前所未有的焦慮:缺人才(45%)、缺數據(37.5%)、缺乏投資信任感,使轉型步伐停滯不前。AI 並非洪水猛獸,而是重塑競爭力的契機。唯有正視人才結構、數據基礎與組織文化,才能將焦慮轉化為動能。本文提出四大解方:一是建立 AI-Ready 的數據智慧基礎;二是導入 RAG 與 AI Agent 等智慧工具;三是擁抱開源與邊緣 AI,兼顧成本與安全;四是重塑人才與文化,推動人機協作。AI 浪潮下,真正的風險不是失敗,而是無所作為。

迎向 AI 趨勢與變局:企業主 AI 焦慮與轉型藍圖:從恐懼到競爭力

台灣中小企業主的 AI 策略指南

在全球 生成式 AI (GenAI) 與 AI Agent 快速崛起的浪潮下,台灣中小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焦慮:

  • 缺人才:45% 的企業因缺乏 AI 技術人才而停滯不前。
  • 缺數據:37.5% 的企業資料未整合,數據孤島使 AI 難以發揮。
  • 缺信任:投資效益難以量化、資安疑慮高,導致企業主猶豫不前。


然而,AI 並非洪水猛獸,而是重塑競爭力的關鍵契機。

企業唯有正視這股焦慮背後的真正問題: 人才結構、數據基礎、組織文化,才能將焦慮轉化為前進的動能。


四大解方指明了清晰的路徑:

  1. 建立 AI-Ready 的數據智慧基礎
  2. 導入智慧 AI 工具 (RAG、AI Agent)
  3. 擁抱開源與邊緣智慧 (Edge AI)
  4. 培養數位思維與協作文化

這不只是技術升級,而是一場 從恐懼到競爭力的躍遷。


AI 浪潮下的焦慮

AI 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商業版圖。

對台灣企業主而言,AI 不再是遙遠的科技名詞,而是每天會在會議桌上被提出、甚至威脅到企業生存的關鍵議題。然而,當世界各地的企業積極擁抱 AI,中小企業主卻常陷入焦慮:

該不該投資?能否帶來效益?會不會被取代?

焦慮的背後,其實是對未來競爭力的深層擔憂。


一、AI 發展趨勢:引爆企業主的焦慮

全球 AI 熱潮加速,GenAI (生成式AI) 引領變革

全球 AI 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投資與導入熱潮,預計將在未來幾年持續增長。其中,生成式 AI (GenAI) 已成為市場成長的主力,預計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103 億美元成長至 2030 年的 1.5 兆美元,涵蓋硬體、軟體與服務三大面向。

    觀點:GenAI 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商業模式重塑的推手。


AI 算力與硬體需求飆升,雲端巨頭積極佈局

AI 伺服器出貨量持續高成長,雲端服務供應商 (CSP) 正強化自研晶片,以達成降低成本、增強效能與客製化需求。這反映出 AI 競爭已從軟體延伸至硬體基礎設施。

    觀點:這顯示 AI 競爭已從軟體延伸至硬體基礎設施,形成「軟體定義硬體,硬體加速 AI」的格局。


AI 普及化時代來臨:開源模型與邊緣 AI 的雙重驅動

DeepSeek 等開源模型的推出,顯著降低 AI 模型訓練成本,讓 AI 技術不再是大型企業的專利,激發了更多中小企業與個人開發者的應用潛力。

AI 應用正從雲端走向裝置端(Edge AI),AI PC 和 AI 智慧手機的滲透率正快速提升,預示著 AI 將無所不在。

    觀點:AI 的民主化趨勢,讓創新不再受限於巨額資源,同時也將 AI 能力帶到更貼近用戶的終端,催生新一波的「裝置上 AI」應用浪潮。


AI Agent 興起:從工具到智慧代理人的進化

 AI Agent 被視為下一代 AI 的發展趨勢,能夠自主解決複雜的多步驟任務、靈活使用工具,並透過不斷的回饋學習提升能力。

     觀點:AI Agent 正將 AI 從單純的「任務執行工具」轉變為「智慧協作夥伴」,實現「人機共生」的營運模式,未來人們對 AI 的期待將進入 Agent 階段。


各產業 AI 應用遍地開花,競逐創新高地

從醫療、製造、能源、教育到金融服務,AI 已深入各行各業。例如,Microsoft Research 開發的 AI 驅動生物分子動力學模擬系統可加速新藥發現;Enbridge 和 National Grid 等能源領導者運用 AI 實現高效、安全與永續營運;中山附醫與台灣微軟合作發展多元智慧臨床應用。金融業則有 AI 智慧查詢、洞悉與決策服務。

    觀點:AI 正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動能,各行各業都在積極探索 AI 的應用,以實現效率提升、價值創造和體驗創新。這種全面的應用場景也加劇了企業在 AI 浪潮中可能面臨的焦慮。


二、焦慮的根源:為什麼台灣企業主特別不安?

台灣中小企業 AI 落地步伐緩慢,潛在競爭力流失風險

根據「2025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台灣企業 AI 化指數連續三年未達 40 分,且 七成企業仍處於 AI 化前期階段 (Unknowing AI, Conscious AI)。

    觀點:這反映了中小企業在 AI 轉型上的普遍困境,若無法跟上 AI 發展腳步,將面臨競爭力逐漸流失的風險,錯失 AI 普惠帶來的全新機遇。


經營與人才層面顯著不足,技術優勢難以轉化

調查顯示,儘管台灣在 AI 技術層面表現相對較好,但經營與人才層面的 AI 化指數卻明顯不足。「缺乏相關技術人才」(45.1%)是企業應用 AI 的最大挑戰。

    觀點:這點出台灣企業 AI 發展的「斷點」——即便擁有技術能力,若無相應的經營策略與人才支撐,技術優勢也難以轉化為實際商業價值,導致企業主感到有志難伸。


數據基礎建設薄弱,AI 發展受阻

「公司資料尚未進行整合」(37.5%)是企業應用 AI 的第二大挑戰。此外,數據品質不佳、數據孤島、缺乏結構性等問題,嚴重影響 AI 模型的全面性與準確性。

    觀點:如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乏 AI-Ready 的數據基礎,即便有再好的 AI 模型也難以發揮作用,導致企業主在數據層面感到無力與焦慮。


AI 應用效益難以量化,投資報酬率不明

企業普遍擔憂「目標效益難以量化」(36.2%)及「導入 AI 的金額成本太高」,使得 AI 投資決策面臨挑戰。

    觀點:對於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無法清晰預見 AI 投資的實際效益,是導致猶豫和焦慮的重要原因,阻礙了轉型的決心。


資安與隱私疑慮,企業資料保護成難題

「擔心企業資料外洩」是企業主的普遍焦慮,尤其當機密資料可能需上傳雲端時,對於權限管理與資料保護存有疑慮。

     觀點:在追求 AI 效率的同時,資料的安全與隱私是企業的「生命線」。如何在 AI 時代平衡創新與風險,是企業主必須面對的嚴峻課題。


領導層認知不足,組織文化阻礙創新

部分領導階層對 AI 認知不足,且組織文化可能不支持創新,進一步阻礙 AI 技術的導入與推廣。

    觀點:AI 轉型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組織變革。缺乏高層的願景與支持,以及開放創新的文化,將使 AI 落地步履維艱,加劇企業的整體焦慮。


三、走出焦慮:AI 時代的轉型解方

解方 1|建立數據智慧基礎

  1. 建構 知識圖譜,打破資料孤島。
  2. 把關 數據品質,避免「劣質數據」毒害 AI。
  3. 投入 高效能儲存與運算,確保 AI 能持續穩定運行。


策略:打造 AI-Ready 的現代數據基礎

數據整合與知識圖譜建構:將企業內部散落的資訊(文件、圖片、語音、影片、網站、資料庫等)進行歸集與整合,建立專屬知識圖譜 (Knowledge Graph)。例如,將電子元件資料表從 PDF 轉化為結構化數據,實現機器可讀。

        觀點:「資料孤島」是 AI 的貧瘠之地,而「知識圖譜」則是 AI 的沃土。透過結構化與圖譜化,讓 AI 能從海量資訊中進行深度理解與推理。

    

數據品質與治理先行

確保數據的正確性、完整性、時效性與可溯源性,並建立嚴謹的數據安全與隱私規範(如負責任 AI 框架)。AI 工作負載需要 24/7 運行,大量數據易受勒索軟體攻擊,數據保護至關重要。

        觀點:「劣質數據」是 AI 最大的毒藥。從源頭把關數據品質,建立數據韌性,是 AI 成果可靠性的基石。


善用數據分層與儲存優化

應用如 FDP(Flash Data Placement)等技術,優化企業級 SSD 的數據管理,提高存取效率、降低延遲與功耗,實現成本效益。

        觀點:AI 時代的「儲存效力」與「運算能力」同等重要。高效能、低延遲、高可靠性與可擴展性的儲存解決方案,是支撐 AI 高效運行的關鍵。


解方 2|導入智慧 AI 工具

  1. 運用 RAG 技術,打造專屬企業的 AI 大腦。
  2. 部署 AI Agent,將重複流程自動化,提升決策效率。
  3. 善用 No-Code/Low-Code 平台,讓 AI 民主化,降低技術門檻。


策略:運用 RAG 與 AI Agent 賦能工作流程

引入 RAG (檢索增強生成) 技術:將大型語言模型 (LLM) 與企業專屬知識庫結合,提供精準、有憑據的回答,有效降低 LLM「幻覺」問題,並將企業 Know-How 累積為組織資產。

     觀點:RAG 是中小企業擁有「專屬 AI 大腦」的捷徑。它讓通用型 LLM「理解企業知識,打造企業專屬腦」,真正做到「問道於明」。


部署 AI Agent 實現自動化與決策優化

AI Agent 能識別意圖、規劃流程、協調多個工具與應用,自動執行複雜任務,例如簡化醫護照護流程。用友 BIP 已將智能體技術深度嵌入企業營運核心環節,如智能銷售教練、智能審核、智能排程等。

    觀點:AI Agent 讓 AI 從「單點工具」躍升為「智能代理人」,實現「人機共生」的營運模式。它不僅能執行命令,更能「賦予數位世界與人類相同的靈魂 (感知/思考/行動)」。


善用 No-Code/Low-Code AI 平台

利用如 WinHub.AI、Advantech Solution Pilot 等平台,讓非 AI 專家也能快速建置、標記、訓練、驗證與部署專屬 AI 模型,加速 AI 落地,並實現高效開發與最佳化技術。

     觀點:「無碼 AI」是「AI 民主化」的加速器。它打破了 AI 技術的專業壁壘,讓更多中小企業能自主「建立自家 GPT」。


解方 3|擁抱開放與邊緣智慧

  1. 採用 開源模型,降低成本並客製化應用。
  2. 部署 邊緣 AI,提升即時反應並兼顧隱私安全。
  3. 建立 智慧戰情室,保障企業數據主權。


策略:擁抱開源生態系與邊緣運算

利用開源模型進行客製化與優化:選擇如 DeepSeek、Llama 等開源 LLM 模型,透過微調(Fine-tuning)與量化(Quantization)技術,針對企業的特定需求與資料進行訓練,打造高效能、低成本的專屬模型。

     觀點:開源生態系是 AI 發展的「新大陸」。它讓中小企業在「規模大、能力強、成本高」的超大模型競賽外,找到「恰當參數規模,模型訓練」的務實路徑。


部署邊緣 AI,提升即時性與資料安全性

將 AI 推論部署至邊緣裝置(Edge AI),可實現超低延遲的即時響應、增強資料隱私與安全性(資料不需上傳雲端),並降低通訊成本。宏正優聲學的 TTS 技術可輕易佈署在小運算量的邊緣設備,大幅降低安全風險與佈署成本。

    觀點:邊緣 AI 是中小企業實現「AI 普惠」的關鍵一步。它將 AI 的智能帶到生產現場和終端用戶,解決了雲端 AI 在「成本、性能、隱私與安全」上的挑戰。


AI 智慧戰情室與地端部署

結合地端型 AI 伺服器與數據整合平台,建立企業智慧戰情室,確保機敏數據不外流,同時採用開放架構對接最新模型。

    觀點:在地緣政治與資安風險升高的背景下,「地端型 AI」是企業資料安全的「定海神針」,在確保數據主權的同時,仍能享受到 AI 帶來的智慧化效益。


解方 4|重塑人才與組織文化

  1. 培養「問題偵探」與「AI 協作者」。
  2. 打造 開放文化,鼓勵員工探索 AI 工具。
  3. 與外部 AI 夥伴合作,形成 生態共榮。


策略:重塑人才結構與組織文化

培養「問題解決導向」的 AI 人才:AI 時代最需要的能力是「找出適合用 AI 解決的問題及評估 AI 適用與否」。企業應培育「用 AI 的人」、「導 AI 的人」和「寫 AI 的人」,透過 H-AI-H(Human Inquiry—AI—Human Empowerment)學習模式,強化批判性思維與 AI 協作能力。

    觀點:AI 時代的人才不僅是「技術專家」,更是「問題偵探」和「智能協作者」。「人機共學」是未來人才發展的全新範式。


建立開放與協作的組織文化

鼓勵員工主動探索 AI 工具,將部門經驗轉化為組織知識,並透過人機協作機制不斷優化 AI 系統。

    觀點:AI 是組織變革的「加速器」,而非「取代者」。開放的組織文化和領導層的積極參與,能將 AI 的潛力最大化,共同創造新價值。


• 深化與 AI 生態夥伴合作

與 AI 解決方案供應商、系統整合商 (SI) 以及開源社群等夥伴合作,彌補內部技術和資源的不足,加速 AI 應用落地。Dell Technologies 與 NVIDIA 的 Dell AI Factory 就是一個端到端的企業 AI 解決方案範例。

   觀點:「一個人的武林」在 AI 時代行不通。中小企業應從「單打獨鬥」轉向「生態協作」, leveraging 外部專業知識,共同迎戰 AI 新紀元。


結語:從焦慮到競爭力

  • 真正的風險 不是導入 AI 會失敗,而是 什麼都不做
  • 焦慮是提醒:舊模式已經不足以應付未來挑戰。
  • AI 不是取代人,而是放大人 的價值與影響力。
  • 唯有行動,才能將焦慮轉化為競爭優勢。


👉 焦慮不是終點,而是企業轉型最好的起點。


參考資料:https://www.digitimes.com.tw/ai_expo_2025/ 

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

會員立即下載附件,觀看更詳細內容

延伸閱讀

>>AI焦慮症解方

>>我眼中的高階AI症候群患者

>>加劇的AI焦慮症

流通全視界

2,801 Followers

流通產業是人流、商流、物流、金流及資訊流的匯集、聯集與交集,我們都生存、體驗、感受在其中,每個變化都影響著你我的生活模式,此時此刻開啟您的視界與視野與這時代一起與時俱進。
文件下載
迎向 AI 趨勢與變局-企業如何因應衝擊與面對挑戰.pdf
知識主題
數位技能
AI科技新知
經營管理
領導力與團隊
AI企業應用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