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中的千日競賽:AI衝擊下的台灣食品、餐飲與零售業

2025-09-23

編輯上稿

Vivian Chiu

109

AI的浪潮看似遙遠,讓人不禁自問:「這場技術變革,與我有什麼關係?」然而,若將AI的鏡頭拉近,聚焦於我們每天都離不開的「食、衣、住、行」核心,這場變革便不再抽象,而是與每一個人的生活品質息息相關。本文特別鎖定食品製造、保健食品、餐飲與綜合零售這四大民生產業,正是因為它們最能體現AI如何從根本上重塑我們的日常。調查發現,AI變革已非未來式,而是進行式,對台灣的食品、餐飲與零售業來說,這場變革並非「是否參與」的選擇題,而是一場千日倒數的生存競賽。

摘要

AI的浪潮看似遙遠,讓人不禁自問:「這場技術變革,與我有什麼關係?」然而,若將AI的鏡頭拉近,聚焦於我們每天都離不開的「食、衣、住、行」核心,這場變革便不再抽象,而是與每一個人的生活品質息息相關。本文特別鎖定食品製造、保健食品、餐飲與綜合零售這四大民生產業,正是因為它們最能體現AI如何從根本上重塑我們的日常。


我們的調查發現,AI變革已非未來式,而是進行式,對台灣的食品、餐飲與零售業來說,這場變革並非「是否參與」的選擇題,而是一場 千日倒數的生存競賽


首先,AI發展與滲透速度前所未有。根據麥肯錫研究,至2025年,全球將有72%的企業在至少一項功能上採用生成式AI,比2024年增加超過六成。這意味著三年內的採用曲線將急速攀升,形成「技術門檻拉高」的現象。


其次,政策紅利有時間限制。台灣主管機關已釋出總額100–250億的補助計劃,協助企業數位轉型。然而,補助計畫通常有三至五年的執行期,若企業錯過前期窗口,不僅資金成本會增加,還會失去與早期採用者競爭的機會。


再者,AI技術成本正在快速下滑。從AI算力租用到訂閱制SaaS服務,成本已壓低到「一杯咖啡」即可啟動專案。這種規模經濟效應意味著:三年後,市場上將出現一大批「已完成AI轉型」的競爭者,屆時新進者想追趕,成本與難度都將倍增。


因此,所謂的「千日競賽」並非比喻,而是基於 技術曲線、政策時限與市場競爭臨界點 的綜合推論。對台灣食品、保健食品、餐飲與零售業來說,未來一千天是決定誰能用AI放大人均產值、誰會被淘汰的關鍵期。錯過,便意味著在效率、創新與市場話語權上,很有可能被徹底邊緣化。


倒數一千天的產業震盪?

AI的發展速度,已遠遠超越我們的想像。它不再是高科技公司的專屬領域,也不是遙遠的未來,而是正一步步滲透到你我生活最日常的產業:食品、餐飲與零售。


麥肯錫的研究指出,截至2025年,全球已有 72% 的企業 在至少一項業務功能中採用了生成式AI,比2024年成長超過六成。這代表什麼?這意味著企業若還在觀望,不只是「停在原地」,而是很可能在短短一千天內,被市場的淘汰洪流無情淹沒。


這不是單純的技術更新,而是一場典範轉移:AI正從「輔助工具」晉升為「決策核心」,從被動回應走向自主推動。它不僅會改變一個流程,而是要重寫整個產業的運作規則。

我們選定四大產業作為焦點:食品製造、保健食品、餐飲,以及綜合零售。這些行業雖然不是傳統科技業,卻因為 勞動密集、供應鏈複雜、與消費者互動緊密,反而成為AI最能創造價值的第一戰場。


想要找尋這四個企業面對 AI 轉型最迫切問題的答案:

1.AI將如何改寫食品、餐飲、零售業的運營模式?

2.這些改變背後的技術與理論基礎是什麼?

3.如何用數據(如人均產值)量化AI的財務效益?

4.台灣中小企業該如何訂定行動策略,才能不被時代拋下?


AI的「引擎」— 從工具到生態的跨越

技術的跨越:AI已不只是輔助,而是「虛擬同事」

AI不再只是一個冷冰冰的軟體,而是能夠協同作業、跨系統整合,甚至主動決策的「數位同事」。

  • AI Agent 與自主決策:傳統的聊天機器人,只能照單全收;但AI Agent,能像一名新進同仁,自己搜尋資料、調用外部API,甚至跨部門協調,完成一個完整的任務。它不再只是「工具」,而是可被賦予責任的「虛擬員工」。


  • RAG(檢索增強生成) 過去的大語言模型雖然「能說會道」,卻常常胡編亂造。但RAG技術讓AI能即時讀取企業內部資料庫,如產品手冊、客戶紀錄、研究報告,並在生成內容時同步引用,確保答案精準、可信、可追溯。對需要龐大專業知識的保健食品研發或餐飲管理來說,這就是關鍵武器。


  • 電腦視覺與智能自動化 AI已能「看懂」世界。食品生產線的外觀檢測、零售店的無人結帳、庫存盤點,這些過去必須靠大量人力完成的瑣碎工作,正在被AI一一取代。例如,日本ROBIT的AI食品切割機器人能自動判斷蔬果形狀,精準切割,減少浪費,效率遠勝人工。


 技術背後的洞察:AI帶來的深層轉變

表面上看,AI只是提升效率,但更深層的影響在於 產業結構的重塑

  • 去中心化與邊緣化 AI運算能力不再侷限於雲端伺服器。隨著小型LLM快速發展,AI正走向本地化與IoT設備邊緣運算,意味著即使是中小企業,也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部署AI。台灣企業最在意的「數據安全」與「隱私」問題,也能因此獲得解方。


  • 從效率到「重塑工作」 AI不是單純幫你「快25%」,而是逼迫企業重新定義「什麼是工作」。AI會接管重複性任務,迫使人類聚焦在策略、創新與人際互動。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研究指出:若企業只「上AI工具」卻不「重塑流程」,就會出現「矽天花板」現象——AI存在,但沒人真正用。


換句話說,AI不是一顆工具,而是一場 重組企業DNA 的催化劑。


行業轉變的趨勢故事 — 深度解構與應用案例

焦慮蔓延:食品製造、保健食品、餐飲與零售共同面對的人力、成本、顧客挑戰


食品製造業:從「人手」到「智手」的生產革新

趨勢故事:

想像一座不再依賴密集人力的食品工廠——從原料進廠到成品出貨,每一環都由AI深度參與。AI需求預測系統能即時分析市場銷售、天氣變化,甚至社群媒體熱度,預測未來幾天的需求,自動調整生產計畫,大幅降低庫存積壓與缺貨風險。

在生產線上,AI驅動的機器人取代人類從事高溫、低溫或重複性工作;品質檢測也不再仰賴人工目視,而是由AI視覺系統以「十倍速」篩選瑕疵,確保品質穩定。更進一步,數位雙生(Digital Twin)技術將工廠完整複製於虛擬空間,讓管理者在不必停產的情況下,模擬與優化生產流程,甚至測試新設備導入。


具體應用與案例:

  • 需求預測與庫存優化:日本大型迴轉壽司連鎖透過AI即時預測數分鐘後的食材需求,顯著降低食材廢棄率,並避免熱門品項缺貨。台灣某自治體也正試行官民合作,整合批發、零售、製造商數據,納入天氣與活動資訊,用AI從源頭減少食品浪費。


  • AI品質檢測:日本製造商的AI系統能以人工十倍速度檢測豆腐瑕疵;奇異(Kewpie)則導入AI外觀檢測,讓馬鈴薯丁篩選效率翻倍,既確保品質,也減輕員工負擔。


  • 智能切割與處理:美國泰森食品(Tyson Foods)利用AI與機器人自動處理形狀不規則的雞肉,每年節省約4.5億美元勞力成本,成功因應勞動力短缺。


保健食品行業:從「神農嚐百草」到「精準配方」的典範轉移

趨勢故事:

保健食品的未來,將徹底告別憑經驗與古籍試錯的研發模式,迎來由基因科學與AI推動的「精準營養」時代。新產品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綜合維他命,而是根據個人基因、健康數據與生活習慣,量身打造的專屬配方。AI不僅加快研發,更能確保配方安全與協同作用。同時,AI將解決「難以下嚥」的痛點,透過數位化口味技術,讓保健食品兼具科學與風味。


具體應用與案例:

  • AI精準配方研發:台灣心迪譜科技(AIPRE®)透過AI連結基因資料庫與醫學研究,精算營養素間的最佳協同組合,並排除「相殺」成分,打造安全有效的科學產品。


  • 數位化口味研發:AI能學習上千種保健成分與食材組合,模擬並生成最佳口味,不僅改善消費體驗,更縮短研發週期,加速市場回應。


  • 個人化服務:基因檢測普及與AI Agent進化,使企業能提供「精準營養顧問」服務,AI不僅依據基因與健康數據推薦產品,還能持續追蹤與調整,構建完整的個人化健康管理生態。


餐飲行業:從「服務」到「體驗」的全面升級

趨勢故事:

AI將徹底改變餐飲業,模糊後場與前場的界線。從線上預訂、店內用餐到結帳,所有環節都將由AI無縫串聯。重複、低價值的工作將被AI取代,服務人員得以專注於高價值的顧客互動與體驗設計。廚房不再依靠大廚經驗,而是由AI烹飪設備確保品質一致性,讓「美味」更可預期。


具體應用與案例:

  • 服務自動化與效率提升:智能點餐系統簡化流程並預測高峰需求;送餐機器人能在尖峰時段取代1–2名服務員,單日節省20工時。


  • 廚房智能化:「炒菜機器人」與智能烹飪設備能模仿菜餚風味並自動調整烹飪參數,確保穩定品質,並透過AI需求預測降低食材損耗。


  • 顧客關係管理:AI聊天機器人提供全天候服務;同時分析顧客喜好,推送專屬優惠或生日驚喜,增強忠誠度。


綜合零售行業:從「賣場」到「數據」的新零售革命

趨勢故事:

未來零售的核心不再是「賣場」,而是「數據」。AI將打破線上線下的界線,讓實體店成為體驗中心,線上數據驅動營運決策。企業競爭力不再取決於店面大小,而是能否洞察顧客行為,並提供極致個人化的服務。


具體應用與案例:

  • 超個人化購物體驗:AI整合消費與社群數據,精準推薦商品。台灣服飾品牌SOLE與Rosetta.ai合作,三個月營業額平均增長50%,兩年後仍維持每月10%增長。


  • 智慧庫存與供應鏈管理:AI能依據銷售、天氣與活動數據預測需求,優化庫存分配,減少缺貨與積壓。台灣某連鎖服飾店因此提升庫存週轉率20%。


  • 無人商店與自動化結帳:AI識別技術讓顧客「拿了就走」,收銀空間轉化為更多展示坪效,創造更高收益。


財務數據量化 — 從效益到「人均產值」的實證預估


AI對企業營運財務數據的綜合影響

AI的導入,並非只是成本支出,而是一種能帶來倍數回報的策略性投資。根據麥肯錫(McKinsey)的研究,生成式AI有望為全球經濟額外貢獻 2.6至4.4兆美元的成長。普華永道(PwC)則預測,到2035年,AI的全面普及將讓全球GDP額外成長 15%


對企業而言,這並非「錦上添花」,而是攸關未來競爭力的生死抉擇。AI驅動的價值鏈重塑,正在重劃產業的版圖,讓能善用AI的企業取得不成比例的優勢,而那些缺乏行動的企業,則可能被邊緣化甚至淘汰。


在微觀層次,實證數據更清楚:

  •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指出,客服產業引入AI輔助後,工作效率提升14%
  •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的研究顯示,顧問導入AI後,任務完成速度加快25%,產出品質提升40%
  • PwC的分析更進一步揭露:AI應用密集的產業,其人均營收增速是傳統產業的三倍


人均產值提升的深度解析與預估

衡量AI投資效益的最關鍵指標,就是「人均產值」──每位員工能為企業創造多少價值。


案例:亞馬遜的AI機器人軍團

亞馬遜自2019年起,在倉儲物流導入大規模AI機器人。數據顯示:

  • 2019–2023年間,亞馬遜員工總數增幅僅 30%
  • 但營收卻增長了 超過70%
  • 平均每名員工創造的營收,短短四年間提升 逾30%


這並非單純的「省人力」,而是透過AI重新分配工作價值:機器人處理搬運、分揀與盤點,員工則專注於更高價值的顧客體驗與策略工作。AI並未取代人,而是放大了人的價值。

對台灣產業的推估

若台灣食品、餐飲與零售業能在未來「千日」內積極導入AI:

  • 人均產值有望提升 20–40%
  • 庫存積壓與廢棄率可降低 15–30%
  • 顧客忠誠度(重複購買率)將提升 10–20%
  • 整體營運毛利率,預估可增加 2–5 個百分點


歸納四個行業人均產值提升潛力預估 基於全球領先企業的實證數據與產業趨勢分析,我們可以對台灣四大產業在AI導入後的人均產值提升潛力進行保守與樂觀的區間預估。這些估計來自於AI對企業「減少人力投入」、「提升現有人力效率」與「創造新增長點」三大途徑的綜合影響。


表格:各行業AI導入後人均產值提升預估(%)

備註:以上預估為綜合全球實證案例與台灣產業特性所做的初步估算,實際效益將因企業規模、導入策略與執行能力而異。


這些數據看似只是財務數字,但背後代表的是一個產業的存亡。若企業不在「千日倒數」內行動,所失去的將不僅是營收,而是整個市場定位與未來話語權。


行動藍圖 — 台灣企業的策略選項

面對這場「AI千日」浪潮,台灣企業需要三大關鍵策略:

1.由點到面:從痛點出發,快速試點

鎖定高頻、高負荷、或高錯誤率的作業環節(如需求預測、客服回應、庫存管理),以AI小規模導入,驗證效益。


2.由內到外:結合人機協作,重塑流程

不僅導入工具,更要重新設計流程,讓AI成為「協作夥伴」,釋放員工去承擔創新與顧客互動的高價值工作。


3.由短到長:從千日衝刺到長遠轉型

短期目標:三年內提升人均產值與效率;

中期目標:五年內建構AI驅動的供應鏈與顧客生態;

長期目標:十年內,讓AI不只是營運工具,而是企業核心競爭力。


結語:在千日倒數中,決定未來的自己

台灣的食品、餐飲與零售業,正站在一個關鍵十字路口。AI的浪潮不是「會不會來」,而是「已經到來」。問題不在於企業是否要跟進,而在於 你能否在這千日內,完成自己的轉型躍升


行動呼籲

現在,就是企業領導者行動的最佳時刻。請不要再以「觀望」為名,消耗最寶貴的時間視窗。每拖延一日,可能就是失去一次翻身的機會。


思辨問題

  • 在不到一千天的時間裡,你的企業能否用AI重新定義核心價值?
  • 當競爭對手已經讓AI成為營運的「第二大腦」,你是否還能只依靠舊有模式存活?
  • 如果未來十年的競爭勝負,將在這三年的千日倒數中決定,你會選擇成為領跑者,還是被淘汰者?


選擇,正在此刻。從痛點出發,選擇最適合的AI工具。善用政府補助,小步快跑。 


參考資料:

1.dunhamweb.com
How AI Is Rewiring the Enterprise: Key Takeaways from McKinsey's 2025 State of AI Report
2.lndata.com
2025 AI趨勢深度研究: AGI、LLM與AI Agent - LnData
3.getguru.com
2025 年十大AI 生產力工具 - Guru
4.shift-ai.co.jp
【未来予想】2025年もAIの進化が止まらない!人類の可能性はどこまで広がる?
5.oracle.com
十个面向零售商的AI 用例| Oracle 中国
6.matrixflow.net
食品業界のAI活用方法を、事例8点を交えてご紹介 - MatrixFlow
7.orikane.co.jp
AIとDXが食品製造を変える!事例をまとめて紹介 - 株式会社折兼
8.analog.com
ROBIT AI食品自动化帮助缩短食品生产时间,减少浪费 - Analog Devices
9.sunix.com
智慧零售中的AI 應用 - SUNIX
10.innovationtraining.org
BCG ChatGPT AI Productivity Study and Report - Innovation Training
11.aimagazine.com
BCG's Findings on the Gen AI Problem: Explained - AI Magazine
12.fimmick.com
AI 在F&B 的七大應用,解構人工智能如何影響餐飲業 - FIMMICK
13.thedeep-tech.com
AIPRE® AI精準營養配方 - 心迪譜科技
14.dscentury.com
味覺數位化AI把保健食品變好吃了 - 直銷世紀
15.hkthebox.com
餐飲業AI六大應用 - THEBOX - 一站式專業餐飲資訊網: Web
16.blog.easystore.co
2025 電子商務與新零售的未來趨勢 - EasyStore
17ctlm.com.tw
AI在零售業的應用與挑戰:虛實整合、顧客預測與庫存管理的實戰攻略 - 爵鼎企業顧問
18.hkpro.tw
AI對零售業的發展影響:轉型、創新與未來展望
19.cio.com.tw
AI 工具帶動中小企業AI 轉型| CIO Taiwan
20.let-ai-assist.com
AI導入中小企業營運的成功案例分享:實戰案例與高效策略| AI奇點站
21.iknow.stpi.niar.org.tw
麥肯錫預估生成式AI會增加全球經濟2.6至4.4兆美元,並讓全球進行創造力時代
22.pwc.com
AI adoption could boost global GDP by an additional 15 percentage points by 2035, as global economy is reshaped: PwC Research
23.ibm.com
AI 生产力 - IBM
24.pwc.com
Midyear update 2025 AI predictions: PwC
25.kscthinktank.com.tw
AI生產力升級指南,掌握3大關鍵趨勢提升效率和產能 - 先行智庫


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


延伸閱讀

>>AI浪潮下的台灣中小企業

>>老闆的兩難:AI 投資到底值不值得?

>>企業主 AI 焦慮與轉型

>>AI焦慮檢測表出爐!

>>AI焦慮症解方

>>我眼中的高階AI症候群患者

>>加劇的AI焦慮症

流通全視界

2,818 Followers

流通產業是人流、商流、物流、金流及資訊流的匯集、聯集與交集,我們都生存、體驗、感受在其中,每個變化都影響著你我的生活模式,此時此刻開啟您的視界與視野與這時代一起與時俱進。

更多AI觀點

企業主 AI 焦慮與轉型

在全球 AI 浪潮下,台灣中小企業主面臨前所未有的焦慮:缺人才、缺數據、缺投資信任感,使轉型步伐停滯

知識主題
餐飲業
食品業
零售業
AI科技新知
AI企業應用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