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3
賴樹鑫(老賴)
2k
「2050淨零轉型」已是國家發展的關鍵策略,也將結合數位轉型和淨零轉型為動力的「雙軸路線」發展智慧永續的新臺灣,讓臺灣企業持續維持在全球供應鏈無可取代的獨特競爭優勢。但「數位轉型」與「淨零轉型」,企業應以何者為優先呢?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2年3月正式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提供至2050年淨零之軌跡與行動路徑,以促進關鍵領域之技術、研究與創新,引導產業綠色轉型,帶動新一波經濟成長,並期盼在不同關鍵里程碑下,促進綠色融資與增加投資,確保公平與銜接過渡時期。此2050淨零排放路徑將會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輔以「十二項關鍵戰略」,就能源、產業、生活轉型政策預期增長的重要領域制定行動計畫,落實淨零轉型目標;並透過打造具競爭力、循環永續、韌性且安全之各項轉型策略及治理基礎,以促進經濟成長、帶動民間投資、創造綠色就業、達成能源自主並提升社會福祉。「2050淨零轉型」不僅攸關臺灣的整體競爭力,也關係環境永續,必須打下長治久安的基礎,才能留下一個更好的國家發展前景給未來世代。
除此以外,為因應此一轉型趨勢,並瞭解製造業在臺灣經濟體系中扮演的重要關鍵角色及協助其數位轉型,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依據行政院已頒布的「雲世代產業數位轉型」政策,考量我國中小型製造業其數位化程度與資訊處理能力較為不足,透過「轉思維、伴輔導、給補助」的實際作法,協助製造業者運用數位工具進行轉型,以為產業未來永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基於上述二項重要轉型政策,我們必須先瞭解數位轉型的定義,數位轉型意旨使用現代數位技術(包括所有類型的公用雲端、私人雲端和混合式雲端平台)打造或調整業務流程、文化和客戶體驗,以因應商業環境和市場局勢變化。數位轉型可以從根本改變機構運作方式、最佳化內部資源,並為客戶創造價值。而雲端技術可為機構奠定良好的基礎,實現更靈活、協作效率更好且以客為尊的業務模式。
但是很多人會將數位化(Digitization)誤以為就是數位轉型,所謂數位化指的是將傳統的文字、圖片或客戶資料等轉化成電子檔,並儲存於電腦或雲端中,簡而言之,就是資料數位化或作業電腦化。數位化只是數位轉型的一部分,也可說是數位轉型的前置作業。企業想要做到真正的數位轉型除了將資訊數位化外,還需從根本上改造整體的經營思維、策略及流程,也就是做到企業轉型。
知名的Amazon Web Services - AWS將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定義為是指利用數位科技、人工智慧的導入,從而改變企業組織、營運流程及商業模式,以因應不斷變化的商業市場及客戶需求。由於數位轉型涉及到整個組織的全面變革,將促使組織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利用技術、人員和流程,將組織的營運模式、價值主張、顧客體驗等面向徹底轉型,為企業創造全新的價值。
數位轉型預期可帶來的效益包括下列各項:
1.提高企業的敏捷性與韌性,有助於企業在面對危機時的處理能力。
2.有效管理運用資源,節省整體營運成本。
3.提供更好的客戶體驗,增加客戶滿意度與忠誠度。
4.產品研究發展的時間大幅縮減,加快達成所設定的業務目標。
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主要有四個關鍵重點,包含:技術、人員、流程以及組織變革能力,每個關鍵都不可或缺。也因此對於企業來說,在數位轉型時最容易且經常遭遇到的挑戰無非是資金受限、人才欠缺以及組織文化僵化,尤其是組織文化更是企業在推行各項改善措施可能面臨的最大挑戰,需要企業多為用心及耐心,以能將數位轉型的思維深植於所有從業人員的心中。
如前所述,數位轉型的成功關鍵重點在「人」,所謂事在人為,有人才能成事。企業居於上位領導人願意傾全力支持,再加上企業中積極推動改革的數位科技人才,將使企業的數位轉型之路更加順暢。此外,借助內部或外部專家的協助,可減少企業在數位轉型中摸索的過程,並有效降低轉換的陣痛期。雲端科技更是數位轉型的關鍵策略,也是企業應該優先發展的方向。放上雲端對企業轉型來說,在整體營運發展上有其戰略價值,可節省人力及整體生產成本、縮短產品開發時間、加快產品上市速度,是企業資訊科技現代化的主流做法。
數位轉型領域特別強調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運用人工智慧(AI)、區塊鏈(Block Chain)、雲端(Cloud)、大數據(Big Data)、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及5G等數位科技,進行服務創新與發展新商業模式;淨零轉型中提及的能源轉型則必需以「淨零排放」的觀念與領域以致力推動此新能源的開發(包含風力、太陽能、地熱、海洋、氫能、儲能、碳匯),並強調綠色能源或節能減碳相關技術創新,如再生能源與零碳電力開發、低碳或零碳生產製造、節能科技與提升能源效率創新應用、負碳排技術與二氧化碳捕捉再利用等為主之內容,以聚焦開發跨領域特色之前瞻關鍵技術或系統整合解決方案。
2050年達成淨零轉型是臺灣的既定目標,行政院所提出淨零排放路徑,其中12項關鍵戰略,包括風電與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等等,未來將持續強化推動。過去幾年以來不僅增加供電能力,也減少了空污。臺灣以2050淨零排放為目標,2050年是明確的減碳終點線,因此企業設定減碳目標並非難事,挑戰在於如何將減碳績效與企業的財務經營績效連結,以成為策略擬定的依據並能持續追蹤其實際成效。
今年年初以來,政府相關單位將「數位轉型」與「淨零排放」列為重要施政推廣要點,並已公告各項申請輔導與補助專案計畫,自推動以來即獲得中小企業廣大的迴響與關注,為積極鼓勵臺灣中小企業研發新興數位科技、跨領域發展數位製造與服務應用相關技術,並帶動國內中小企業聚焦開發新興綠能前瞻技術,以及試行驗證淨零排放服務創新應用特色,特於一般型計畫中新增此兩項領域,冀能帶動更多中小企業提升數位營運能力、精進綠能科技關鍵技術自主能力與深化淨零碳排多元應用能量。
談到淨零排放,如何盤點組織的碳排放量,則是企業的首要課題。就各國法規發展趨勢來看,以ISO14064-1:2018組織碳盤查與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HG protocol)為碳盤查主要使用標準。不過,即使企業選定盤查標準,也會隨著直接或間接排放,製程原物料及使用能源的不同,採用不同排放係數,有不同計算方式,隨著企業經營活動進行,需要向廠務、採購、總務等部門蒐集並累計排放量。由於數據來源橫跨許多部門與流程,需要一致的計算基礎,碳排放數據還需經過確信,因此資料蒐集流程還需留有可供確信的軌跡;以當前中小企業的情況,要能確實執行或計算,則有相當的困難度。
根據「2022臺灣中小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發現,中小企業進行數位轉型有35.6%面臨經費不足,33.7%缺乏數位技能與人才。尤其目前許多企業在供應鏈要求下,面臨需即刻交出碳排放數據的挑戰。若碳盤查能導入普惠數位工具,以較低門檻協助企業產出碳盤查報表,如同電腦之內建公式,將碳盤查標準內建於數位工具,透過工具引導數據蒐集,並產出碳盤查報告,方能協助企業解決碳盤查燃眉之急。以實務而言,即使範疇ㄧ、範疇二碳排放數據的盤點,也會因產業類別與企業規模,有不同的廣度與複雜度,盤點範疇三更是企業最艱鉅的挑戰。範疇三排放雖非來自企業本身,排放來源既多且雜,卻通常占企業排放總量的六至九成。因此以現階段來看,企業利用數位工具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則需要經歷二個階段,第ㄧ階段務求碳排放資料可被確信,第二階段則需透過數位工具,碳排放追蹤與流程整合,進而達到即時自動化。
然而僅導入數位工具是不夠的,數位轉型不僅是系統本身,涵蓋經營流程、資料、人員,還需搭配關鍵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才能真正發揮數位轉型推動永續的成效。例如運用內部碳定價可為決策輔有財務數字依據,以數字判斷對企業最有效益的方案,有利於將碳排放成本歸屬到部門,碳排放較多者將負擔較高成本,從而有效改變各部門決策與員工行為。淨零轉型過程,需要歷經碳盤查、規劃減量路徑、擬定轉型策略,並對外揭露轉型成果並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為達到淨零目標,整合系統、工具、流程,調整治理架構、監督並追蹤數據流程,將減碳成果轉為量化數字,分析減碳行動對財務績效的影響,從而改變組織文化與行為,方能將減量路徑落實為實際行動,將減碳內化為企業永續競爭力。以此論述,「數位轉型」必須先行,並配合「淨零轉型」的規劃與預定實施步驟與時程,循序漸進,並隨時根據國際對此議題掌握的發展趨勢,機動調整,以符合實際狀況。
展望臺灣未來二、三十年的發展藍圖,「2050淨零轉型」已是國家發展的關鍵策略,也將必以數位轉型和淨零轉型為動力的「雙軸路線」,加強投資創新、投資人才,以發展智慧永續的新臺灣,讓臺灣再創「包容成長」、「綠色成長」的新經濟奇蹟與持續維持在全球供應鏈無可取代的獨特競爭優勢。
圖片資料來源:「2050淨零排放,Net Zero,經濟部」
想要進階學習《賴樹鑫》老師相關課程,推薦您相關課程資訊
【線上課程】
【面授課程】
加個賴吧
542 Followers
延伸閱讀
加個賴吧
542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