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台灣碳費元年,企業如何提出高效節能減碳應對策略?

2024-11-15

581

隨著台灣碳費制度即將上路,台灣企業面臨碳排放成本增加的挑戰,但危機就是轉機,一起了解碳費政策及計算方式,在企業永續發展中取得優勢。

台灣徵收碳費的原因和起源

為了因應氣候變遷、國際碳相關費用、CBAM 等趨勢,並達成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台灣環境部研擬「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該法在 2023 年 2 月 15 日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並開始實施。


新法中新增了碳費(Carbon fee)的徵收條款,並於 2024 年 8 月29 日 公告「碳費收費辦法」、「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及「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等3碳費子法,也開啟台灣碳費新紀元。加上近期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會議(COP29)剛結束,讓淨零碳排話題再次推向產業關注點的浪尖。


目前台灣碳費的起徵門檻設定為2.5萬公噸,但現在台灣管制排碳量僅達54%(歐洲則高達86%),環境部為逐步加強管制強度,未來擬階段性下修1.5萬噸,甚至降至5000噸。


碳費目前草案定義為每噸300元,按照邏輯將逐步提高至1、2000元,但環境部為減緩對台灣企業的衝擊,在2028年初實施之前還不會有大幅度的調漲。


碳費徵收目的

徵收碳費目的是期望激勵企業及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助力加快台灣的永續發展進程,喚起企業應及早建立產業競爭力的決心,避免未來被排除在國際市場之外。

  • 國際趨勢和國家目標:為了響應國際趨勢並達成國家2050淨零碳排目標,台灣制定了「氣候變遷因應法」,並將徵收碳費作為其中一項重要措施。 
  • 經濟誘因機制: 當企業需要為其排放的溫室氣體支付費用時,就會更有動力去尋找減碳的方法,例如提升能源效率、使用再生能源、或採用負排放技術等。
  • 促進產業低碳轉型: 透過碳定價機制,企業會將碳排放成本納入營運決策中,並積極尋找減碳解決方案。
  • 提供優惠費率鼓勵減排: 「氣候變遷因應法」提供了優惠費率的機制。如果企業能夠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並達成政府所設定的減量目標,就可以享有較低的碳費費率。




什麼是碳費?關鍵重點一次看懂

碳費、碳權、碳稅的說明與差異

台灣沒有碳稅,而是由環境部向企業收取「碳費(Carbon fee)」,作為氣候基金,在行政執行上只能專款專用,用於像發展低碳、綠能、補助產業轉型等措施上。


  • 碳費(Carbon fee):針對企業溫室氣體排放量所徵收的費用,鼓勵企業朝向低碳轉型。台灣目前實施的制度為碳費。
  • 由環境部徵收,僅能作為低碳相關專案使用。
  • 符合條件的企業可以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經主管機關審查通過後,可適用優惠費率。 
  • 未達減量目標或自主減量計畫被廢止的企業,則需以一般費率繳納碳費。
  • 碳稅(Carbon tax)
  • 碳稅並未在台灣實施
  • 由財政部徵收,作為國家財政收入,用途定義更廣泛、更具彈性。
  • 以價格機制抑制碳排放,上中下游業者都可能會被徵收。 
  • 國際間大多數政府則實行「碳稅(Carbon tax)」,採碳稅機制國家含英國、加拿大、北歐五國、新加坡、日本等。
  • 碳權(Carbon credit):一種是政府強制性溫室氣體總量管制與交易產生另一種則由自願性市場產生,可作為抵換排放量或進行交易。想了解更多碳權?可以前往碳權搶救大作戰!談「減碳」、「碳權交易」前要先注意什麼? 了解


碳費與碳稅差異

  • 徵收對象: 碳費是針對排放溫室氣體的企業為主,目前執行碳稅國家是使用化石燃料的行為徵收。
  • 計價方式: 碳費以溫室氣體的實際排放量計算,碳稅則以燃料碳含量計算。
  • 政策目的: 碳費和碳稅都以減少碳排放為目標,但碳費更強調誘因機制,鼓勵企業自主減碳排,而碳稅則更直接地透過價格手段抑制高碳排行為。


台灣碳費徵收政策時間軸

碳費政策時間軸。就享知製。


2024 年 6 月 30 日前: 碳費徵收對象需於此日期前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申請,以適用優惠費率。

2025 年 碳費正式開徵。一般費率起徵價格預計訂於每公噸 300 元至 500 元之間。

2027 年 碳費費率進行第一次調升。

2029 年 碳費費率進行第二次調升。

2030 年

  • 一般行業碳排放量相較 2021 年需削減 42%。
  • 鋼鐵業碳排放量相較 2021 年需削減 25.2%。
  • 水泥業碳排放量相較 2021 年需削減 22.3%。
  • 各行業碳排放量相較 2018-2022 年平均值需削減 23%。
  • 預計透過碳費制度減少 37 百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相當於 2005 年排放量的 14%。

2030 年後 一般費率可考量每公噸二氧化碳 1,200 元至 1,800 元,接軌國際碳價水準。


碳費關鍵字說明

1.碳費免徵扣額 (K值)

  • K值是碳費的起徵門檻,目前設定為25,000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 組織事業體的年排放量扣除K值後,才是需繳納碳費的收費排放量
  • 未來將配合法規調整分階段調整碳費起徵門檻
  • 屬高碳洩漏風險行業目前K值為起徵為2.5萬噸。
  • 高碳洩漏風險之事業,因已適用排放量調整係數值,不再享扣除碳費起徵門檻,故K值為零,也就是沒有免扣額(法源:「碳費收費辦法」第5條第3項)另有提自主減量計畫者,初期排放量調整係數值初期為0.2,後續逐步調為0.4、0.6。(法源:「碳費收費辦法」第6條)


2.碳費費率

  • 碳費費率將根據行業風險及國際碳定價趨勢制定,提供優惠費率以減少對企業競爭力的衝擊
  • 高碳洩漏風險事業可以透過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來申請優惠費率
  • 自主減量計畫的指定目標包含目標年指定目標年度指定目標
  • 未達減量目標或自主減量計畫被廢止的企業,則需以一般費率繳納碳費。


3.減量額度(碳權)

  • 國內減量額度可扣減收費排放量上限10%
  • 國外減量額度應經環境部認可,且非高碳洩漏行業才可使用上限5%。(法源:「碳費收費辦法」第10條)


4.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台灣碳費計算方式與收費辦法

碳費計算公式

台灣碳費的計算公式是「收費排放量」乘以「徵收費率」。具體來說,收費依據是企業年排放量扣除 2.5萬 公噸免扣額後的結果,再乘以排放量調整係數,繳費額擬採「實際年排放量扣除標準量」。提出自主減量計畫者,另經主管機關查核未達指定目標,將無法適用優惠費率,須補繳應納碳費。法源:碳費收費辦法第5條與第6條)


高碳洩漏風險行業碳費=[年排放量-K值(為0)]× 排放量調整係數值(0.2)×徵收費率

▌非高碳洩漏風險行業碳費=[年排放量-K值(2.5w公噸)]× 排放量調整係數值(1)×徵收費率


碳費費率草案:

圖源:環境部


在2024年公告的碳費草案,碳費優惠費率AB的認定,企業須透過環境部的審核進行申請。預訂2025年試申報,2026年正式收費。環境部在2024年10月公告碳費費率草案,以2030年為目標年,並提供二種惠費率,優惠費率 A 的減量目標較為嚴格,適用於願意積極減碳的企業。優惠費率 B 則提供更彈性的減量目標設定方式,適用於需要逐步轉型的企業

  • 一般費率:300元/公噸 CO2e,未申請自主減量計畫。
  • 優惠費率A:50 元/公噸 CO2e,選擇「行業別指定削減率」(國際減碳最高標準)。
  • 此方法參酌科學基礎減量目標 (SBT),目標年設定為 119 年。
  • 鋼鐵業和水泥業的削減率參照 SBT 的「部門減量法」訂定。
  • 鋼鐵業:限於一貫煉鋼鋼胚生產、電弧爐碳鋼鋼胚、不銹鋼鋼胚生產及軋鋼之行業,削減率25.2%。
  • 水泥業:從事水泥熟料製造之行業,削減率22.3%。
  • 其他行業的削減率依據 SBT 的「絕對目標法 (ACA)」訂定,基準年為 110 年,至目標年 119 年應削減 42%。
  • 優惠費率B:100 元/公噸 CO2e,選擇「技術標竿指定削減率」。此方法以 107-111 年的排放量平均值為基準年,並考量不同排放源的排放型態,設定更細緻的減量目標。
  • 直接排放–固定燃燒排放源:[(基準年燃料單位熱值排放量-各行業目標年燃料排放標竿)÷基準年燃料單位熱值排放量] ×100%
  • 直接排放:製程排放
  • 含氟氣體(HFCs、PFCs、SF6 及 NF3):民國 94 年後設立之排放源,目標年全廠平均去除率 95%。民國 94 年前設立之排放源,目標年全廠平均去除率 85%。
  • 氧化亞氮:目標年全廠平均去除率 50%。
  • 一貫煉鋼鋼胚生產程序:目標年排放量削減率應達 13%。
  • 水泥熟料生產程序:目標年排放量削減率應達 7%。
  • 其他製程:目標年排放量削減率應達 3%。
  • 使用電力間接排放:目標年排放量削減率應達 6%。


碳費試算如下圖,如果完全不減碳,將面臨高昂的碳費。


圖源:環境部


碳費徵收注意事項總整理

碳費徵收主要要針對年排放量達 25,000 公噸的製造業及電力、燃氣供應業,而高碳洩漏風險產業如鋼鐵、水泥無免扣額,且起徵點會逐步下修。企業可申請國內外減量額度抵扣,國外上限為 5%。每年 5 月底需申報、繳納碳費,4 月30日前提交自主減量報告者可享優惠,相關文件須保存六年。


  • 徵收對象
  • 年排放量達 25,000 公噸二氧化碳的「製造業及電力、燃氣供應業」,若企業屬於「高碳洩漏風險」產業,如鋼鐵或水泥,則無此免扣額,K值起徵點也會階段性下修,實際時程會陸續公告。
  • 依據111年「事業應盤查登錄及查驗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盤查結果,預估約500廠(281公司;141家上市櫃公司)將被徵收碳費,其排放量約155百萬公噸二氧化碳,占全國總排放量54%。
  • 收費排放量:年排放量減去 25,000 公噸的免扣額後的總量,可以將國內外減量額度申請扣除碳費徵收排放量,但扣除上限不得超過收費排放量的10%;國外碳權抵扣上限則為5%。
  • 收費辦法:在每年 5 月底前申報和繳納前一年度的碳費。
  • 申請優惠費率生效:6/30前申請,視為申請當年度自主減量計畫優惠費率;7/1後則視為申請次年度自主減量計畫優惠費率。所以想要立即適用優惠費率的「高碳洩漏風險」產業應在6/30 前送出申請。
  • 優惠條件:企業需於每年4月底前提交前一年度的自主減量計畫執行進度報告,合格者適用優惠費率,不合格者限定限期改善,若無則將廢止其自主減量計畫。(法源: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 第9條)
  • 事業應妥善保存碳費申報資料、繳費收據、自主減量計畫執行成果等相關資料,至少六年


自己公司的碳費怎麼算?

具體每年碳費要繳多少呢?即便知道了公式,還是不知道要繳多少碳費?另外不知道碳排量也很棘手,根本無從知道實際未來將支出的碳費金額,共吃掉年度淨利百分之幾。


雖然不是現在被徵收碳費的高碳排企業,但也想要了解未來碳費帶來的成本和風險,該怎麼做呢?


如果企業想要真正改善高碳體質,應從現在起著手碳盤查,後續碳盤查數據也可以作為依據來計算碳費。鼎新碳總管將整合碳費試算工具,協助企業快速計算年度應繳納碳費實際費用。


鼎新碳總管-碳費試算。鼎新專家團隊提供。


碳管理相關政策﹑機制不外乎就是國際市場或政府希望透過軟硬兼施的方式推動企業改善高碳排行為,環境部長彭啓明也表示碳費開徵對於總體經濟及物價水準造成的影響並不明顯,更不會造成綠色通膨,請大家放心。

  • 設備更新的誘因增加:與其讓碳費吃掉年度淨利,還不如轉換成添購減量設備、製程更新,讓支出有具體效益。
  • 減碳行動勢在必行:降低碳費支出,提升企業形象。


台灣碳費收入將如何運用?

目前環境部預定匡列約 210 億元輔導資源,以及將碳費收入用於減碳相關工作,包括排放源檢查、溫室氣體減量執行、平台帳戶管理、碳足跡管理、國際事務及公正轉型、補助企業轉型等。


而輔導資源方面,提供包括減碳租稅優惠、低利率貸款方案、技術升級補助等多方面的支援,以幫助企業盡快達到減碳目標!



如何以自主減量計畫,應對碳費制度?

1.以自主減量計畫融合內部碳管理、能源管理機制:

企業面對碳費政策,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碳管理機制是關鍵,其中以製造業來說,光能源消耗產出的碳排放就占了幾乎總體排放量的7成。


▌以「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調整自身減碳策略

且「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第3款第7目也已提出了5種減量措施方式,可被認列有效減碳

  1. 提升能源效率
  2. 製程改善
  3. 轉換低碳燃料
  4. 使用再生能源
  5. 負排放技術


其中以「提升能源效率、製程改善、使用再生能源」是目前產業中最容易先開始執行。企業在初期進行減碳策略規劃,可以將「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中列舉的減量措施、碳排放管理系統與能源管理系統一併規劃,以高效掌握各項碳排放與能源消耗數據。


一條清晰的碳管理路徑,從碳盤查、可視化、透明化到有效管理,可以幫助企業迅速掌握減碳的方向。例如:盤查碳排熱點,評估最適合的節能減碳技術,確認設備是否要汰換和更新等。而傳統人工碳盤查易出現數據整合與產出報告書耗時且易失誤,讓人員的精力無法花在重要事務上。什麼才是聰明的管碳辦法呢?


▌科學化的節能減碳三大路徑:

  1. 從企業內部碳盤查找出熱點
  2. 作業面的節能優化
  3. 機台設備的節能工程改善


▌鼎新碳總管平台優勢

鼎新碳總管平台滿足環境部/金管會/ISO 14064/ISO 14067/GHG Protocol/CBAM報告規範等國際標準作為基礎,整合各國公開係數與 Ecoinvent 係數庫,並持續更新國內外重要法規。且內建碳盤查「邊、緣、算、報、查」五步驟,即使企業內對碳盤查不熟悉的人員,也能依循科學方法順利執行。  


參考資料:鼎新碳總管


鼎新碳總管平台擁有獨立合併報表頁面與排碳熱點分析圖表,能自動檢驗漏填、版本錯誤、一鍵產出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及串接 ERP 數據等,將繁瑣的重複性事務交由系統處理。


以ERP 數據串接為例,內部報銷核帳過程中留存的費用申請單或領料單,可自動轉化為碳數據,最後匯入平台報表作為減碳策略的依據,讓管理者專注於高附加價值的決策與管理,充分展現數位轉型帶來的效益。 

  1. 內建排碳熱點分析圖表,隨時掌握排碳數據,快速抓出所有場域內排碳高點。
  2. 彙整IPCC歷年版本GWP:可搭配台灣環境部–盤查登錄管理辦法、全球場域ISO14064 / GHG Protocol(最新版)使用,因應自身需求選擇對應版本計算。
  3. 可串接ERP數據:提升團隊協作與追蹤效率。像是內部報銷核帳時留存的費用申請單或領料單,可轉為碳數據。
  4. 一鍵產出溫室氣體排放清冊:數據會自動代入計算,也有底稿提供追溯與稽核。另提供多語言介面,還可以自動撈取並生成出口國需要的報告書。不用每年每次都人工從頭開始。


延伸閱讀:碳盤查,以科學方法計算碳排放量鼎新碳足跡整合Ecoinvent排放係數,助企業建立產業競爭力碳足跡是針對「產品」減碳的起手式


▌精益求精:透過電錶蒐集資訊以能源管理布局整體企業減碳路徑

其中碳盤查範疇二的間接能源排放源—電力使用,也是最多企業造成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加上持續的電費上漲,明年還有碳費徵收,排碳費用已經成為必然成本,多方壓力已讓許多企業不得不開始重視減碳議題。那如何以能源管理策略構建系統化的減碳架構,提升總體減碳成效呢?首先達成「提升能源效率、製程改善」!


以能源績效指標(EnPI)及能源基線作為減碳標準,結合物聯網(IoT)、製造執行系統(MES)或先進排程系統(APS)等技術,轉化成這些產品、工單、產線等細節製程資料,再透過能源管理系統與碳總管的雲端整理,建立完整且精準的單位產品能資源用量,讓企業更加清晰掌握「能源消耗/碳排放」與「生產行為」之間的關聯,也確保減碳的計畫和執行方式的正確性。



後續總體能源管理優化後,企業也可再規劃「投資再生能源、轉換低碳燃料」,如使用太陽能和風能等,來減少依賴化石燃料,節省長期碳費支出。「負排放技術」因為具有技術門檻,可以先循序漸進,先改善自身高碳體質。想了解如何透過數位系統科學化減碳嗎?可以看看【節能實踐指南】企業如何建構有效的科學化減碳策略?



2.企業綠色人才培育計畫

企業也需要在人才培育方面下功夫。碳費政策將促使企業強化員工的碳管理知識和技能,積極培訓能夠應用節能減碳技術的人才,以應對低碳轉型的需求。


  • 提升人力資源管理–培育綠色技能: 針對淨零轉型所需的新興職務,例如太陽能板安裝人員、風力渦輪機服務技術人員等,企業應積極培訓員工,提升其專業技能,例如機械、建築、施工、顧客服務等知識。
  • 促進技能轉換: 針對受碳費政策影響較大的產業,企業應協助員工進行技能轉換,例如協助高爐操作員轉型為電爐操作員。
  • 提供在職訓練: 企業可以透過內部培訓或外部課程,幫助員工提升相關知識和技能。


3.企業外部資源、資金拓展與利用:

在財務管理上,企業應提前進行資金規劃和風險管理。為了降低碳費的長期影響,企業需評估碳費對財務的實際衝擊,並合理分配資金進行減碳投資,也可以借助外界資源與資金。透過制定有效的預算和風險管理策略,企業能應對政策的變動和市場環境的波動,確保財務穩定。


  • 低利貸款:利用低利貸款進行技術設備更新,透過技術升級補助引進先進減碳技術。例如升級節能設備、購地植樹、廢水回收再利用等,並可考慮執行碳抵換(碳權儲蓄)。
  • 加入減碳協會: 積極參與各國相關的減碳協會,掌握法規動向和產業減碳新知。
  • 申請自主減量計畫: 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並依據「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選擇「行業別指定削減率」或「技術標竿指定削減率」來推估目標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 申請優惠費率: 企業若符合「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的規定,且經主管機關審查透過,可適用較低的優惠費率來繳納碳費。 



碳費是危機? 還是產業轉型轉機!?

短期而言,碳費的徵收確實會讓企業總體成本增加,尤其是對碳排放密集和能源密集的產業,將承受更大的生產成本壓力。


但企業也因此有機會重新檢視並規劃營運模式,尋找低碳的運營方式,藉此優化生產流程並減少碳排,以及影響企業供應鏈佈局,推動重組供應鏈,逐步選擇符合低碳和永續發展標準的供應商。綠色供應鏈影響有多大?前往智慧製造再升級,邁向精實智慧減碳之路


  • 部分傳統產業的勞工可能需要轉型至綠色產業,這需要政府提供相關的職業訓練和就業輔導。
  • 例如碳盤查、碳交易、節能、綠色採購、永續管理、低碳材料研發等。
  • 傳統產業的勞工也需要提升技能以適應產業轉型,例如高爐操作員需要學習操作電爐等新設備。
  • 高碳排放產業,如基本金屬製造業、金屬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及肥料製造業等,可能面臨就業人數減少的風險 。
  • 再生能源產業、電動車產業、節能服務業等綠色產業預計將迎來就業機會的增長。
  • 非第一波課徵對象(中小企業)可能因上游供應鏈的碳減量要求而壓力增加,被迫開始著手做碳盤查、碳足跡。


長期來看,碳費政策也將帶來不少積極的影響。政府預計將碳費作為鼓勵企業加速綠色創新的基金來源,推動企業投入研發和低碳技術,並加快生產流程的低碳化。


台灣碳費新政策帶來的挑戰,企業只需提前做好準備,就能將碳費視為驅動轉型的契機與「全面結構性」的升級。碳費制度是經濟誘因,不是財政工具,企業開始碳減量才是真正的關鍵,透過全面規劃和切實行動,持續的技術提升和管理優化,也能在綠色經濟中彎道超車,實現永續發展的長期目標!


面對70%碳排來自能源消耗,讓我們來看看怎麼利用能源管理應對碳排怪獸吧!【節電大作戰】企業應對吃電怪獸的攻防戰!


*碳費 2025年正式開徵,過程中仍有政策變動的機會,此篇資料參考環境部 2024年最新公告。



參考資料來源:產業節能減碳資訊網環境部新聞環境部氣候變遷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碳費申請門檻


知識主題
碳盤查與碳足跡
能源管理
綠色能源
海外法規&財務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