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8
朱志成
181
許多餐飲老闆每天盯著 POS 機上的營業額,看到數字漂亮就安心,以為生意興隆。但真正的問題是:高營收並不等於高獲利。利潤往往被錯誤的通路比例、商品組合不當,甚至盲目折扣給侵蝕。想要讓數字變成真金白銀,必須跳脫「只看營收」的迷思,深入分析來客數 × 客單價、內用外帶外送比例,以及商品結構,才能建立健康的獲利模式。這篇文章帶你看懂數字背後的真相,幫助餐飲業者在經營策略上找到真正能賺錢的關鍵。
營收數字好看,真的有賺錢嗎?
很多老闆每天都盯著 POS 機上的營業額,看起來生意不錯。
但真相是 賣得多,不代表賺得多!
想看懂「真實獲利」,要追這三個數字:
營收不只是數字遊戲,還可以透過 STP 策略 找突破。
找出願意花錢、最適合的顧客(學生、上班族、家庭客群等)。
品牌在顧客心中是平價快速?還是精緻特色?定位不同,客單價天花板也不同。
菜單設計加價購、套餐組合,行銷做精準優惠,而不是亂打折。
小心別只靠折扣衝營收,利潤可能早就被吃光!
不同通路背後代表不同的成本結構與獲利模式:
內用 → 體驗完整,但人力與座位維護成本高。
外帶 → 翻桌率快,毛利穩定。
外送 → 營收漂亮,但平台抽成+外送壓力常常吃掉毛利。
比例不是「哪個多就好」,而是要能匹配人力配置與出餐節奏。
就像一間店同時經營:餐廳(內用)、速食櫃台(外帶)、線上商城(外送)。如果比例失衡、資源沒調整,再高的營收也可能換不到真獲利。
用「毛利率 × 銷售量」做四象限分析:
暢銷人氣 → 保護
高毛利低銷售 → 重點推動
低毛利高銷售 → 成本檢討
低毛利低銷售 → 定期淘汰
建議:每 3 個月檢視一次,隨時調整商品結構。
營收數字好看,不等於錢有賺進口袋。
真正要盯的,是 來客 × 通路 × 商品結構,三者平衡,獲利才會真的「好看」!
管理六要
102 Followers
經營管理
餐飲業數據管理/運用 實戰班
從產品毛利、行銷成本控管、人才資源管理,到財務報表、POS 資訊分析,完整帶你掌握數據背後的力量。
管理六要
102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