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3
231
在數位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代社會,社群平台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旨在探討社群平台如何重塑消費者行為與品牌行銷模式,並分析數據驅動的決策過程、社群成癮機制、平台使用族群轉移、全通路經營轉型、品牌價值建構與消費者認同之間的關係。透過Facebook、Instagram、YouTube與Amazon等平台的實際案例,闡述企業如何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善用消費者行為數據與演算法進行精準行銷與顧客經營,同時兼顧科技效率與人性溝通。
在[社群媒體]與[大數據技術]普及的背景下,行銷策略不再僅僅依賴傳統的[廣告投放]與[問卷調查]。現代消費者的行為越來越[數位化],隨著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行銷模式已經從傳統媒體逐漸轉移到數位媒體。電視、報紙、廣播等過去的主流行銷管道,正被社群媒體、搜尋引擎、內容行銷與數據驅動的廣告投放所取代。
品牌必須掌握消費者在線上與線下的互動軌跡與偏好,才能進行有效溝通與精準推廣。本研究旨在探討數據時代中社群平台如何影響消費者行為,並分析品牌如何透過數位工具與全通路策略建立競爭優勢。
社群平台如Facebook與Instagram等,已經從人際連結工具轉變為商業行銷的核心場域。Facebook將[按讚]與[分享]動作視為獲利基礎,藉由使用者行為建構出龐大的行為資料庫。行銷不再仰賴傳統問卷,而是利用演算法從大量的日常互動中找出消費模式與偏好。在這樣的環境下,消費者行為變得更加可量化與可預測,行銷活動也更依賴科技數據的支撐。
社交媒體的興起,改變了人們獲取資訊與進行消費決策的方式。以 Facebook 與 Instagram 為例,消費者會主動追蹤品牌、參與互動,甚至透過分享與留言影響其他人的購買決策。同時,搜尋引擎廣告(Google Ads)以及內容行銷(Content Marketing)的崛起,使得品牌能根據消費者的需求與搜尋習慣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進一步提升行銷效率。
演算法能夠根據使用者在社群平台上的行為進行即時分析與推薦,提升內容的相關性與黏著度。演算法的核心價值在於數據分析。透過蒐集使用者的瀏覽紀錄、互動行為、購物習慣,平台能建立出精準的用戶畫像(User Profile),進而實現[千人千面]的行銷模式。例如,Instagram吸引Z世代族群,品牌透過視覺內容快速傳遞價值主張;YouTube作為資訊搜尋與產品研究的重要平台,改變消費者決策歷程;Netflix會依據使用者過去的觀看行為推薦影片;亞馬遜(Amazon)則會依據購物紀錄與瀏覽行為推薦產品。
社群平台的商業模式更進一步模仿賭場的[獎賞機制]。每一次的按讚、分享與留言,都能激發使用者腦內的多巴胺分泌,讓人上癮般持續使用。停留時間越長,曝光機會與廣告效果越高。這些互動數據不僅能揭示消費者偏好,更能預測下一步行為,企業只需善加運用這些數據,即可主動接觸潛在顧客。這套模式不僅強化了使用者與平台的黏性,也讓廣告投放更具效益。
不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演算法亦如同一把雙刃劍,若使用得當,將大幅提升效率與顧客體驗;若濫用,則可能造成隱私侵害與消費者信任危機。目前演算法最多的爭議有四,首先是[隱私與數據濫用],過度依賴演算法,可能導致過度蒐集與濫用個人數據,進而引發隱私侵犯。再者是[演算法偏見]:既然演算法是由人類所設計,自然會有偏誤的機率,當偏誤被放大時,輕則造成廣告投放與推薦結果的不公平性,重則引發弊端與動亂。第三為[消費者信任危機],當消費者發現被[操控]時,可能導致對品牌與平台的信任下滑。最後則是[過度依賴技術],當企業完全依賴演算法的結果行事時,可能忽視了人性化與品牌價值的建構,進而失去與消費者的情感連結。
在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下,消費者被大量訊息分散注意力。台灣使用者平均每月使用超過8個社群平台,主要包括 Facebook、Instagram、YouTube、LINE、TikTok、小紅書、Dcard、Threads 等。這顯示消費者的行為呈現高度多元化,單一平台已難以涵蓋全部目標受眾,顯示使用者會頻繁地在不同平台間遊走。這種轉移現象要求品牌需靈活布局多平台策略。因此品牌需依據受眾特性與平台屬性制定行銷策略。
例如,由於影音的[長尾效應]強,適合深度內容與教育行銷,使得YouTube成為資訊搜尋與學習的重要管道,並取代傳統媒體影響消費決策。儘管Facebook使用者年齡層逐漸高齡化,但是由於它目前已擁有超過30億用戶,相對覆蓋年齡層也最廣,因此依然適合品牌曝光與社群經營。而不喜歡被長輩監控的年輕族群(Z世代和千禧世代)轉向Instagram等新興平台,以視覺導向為主,喜歡觀看網紅內容,對其情感連結遠超傳統媒體名人,反而適合生活風格品牌。TikTok則是年輕用戶高,適合短影音創意行銷與話題炒作。而在台灣使用普及率最高的LINE,則適合CRM與精準推播。
平台轉移現象反映了使用者對新興平台的好奇心和對市場變化的應對。在跨平台互動與流量轉移的趨勢下,品牌需以[整合行銷傳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IMC)為核心,兼顧不同平台的特性進行精準布局。行銷預算應靈活分配,並建立數據合規意識以避免監管風險。在注意力碎片化的時代,品牌唯有透過故事行銷(Storytelling)先以情感連結抓住消費者共鳴,再整合線上與線下體驗OMO(Online-Merge-Offline)來提升參與感,最後透過AI與大數據推播,進行個人化推薦(Personalization)提高轉換率,才能在多元平台中建立持久影響力。
在數位轉型與全通路(Omni-channel)成為零售與服務業顯學的時代,許多企業積極投入資金與技術,希望藉由線上與線下的整合,提升顧客體驗與營運績效。最常被提出的案例,當屬Amazon。藉由整合線上購物、Kindle閱讀行為與實體書店資料,Amazon建立出完整的消費者資料檔案,並進行個人化推薦與行銷。這種轉型代表企業經營重心從[店鋪中心]轉向[顧客中心],提供更流暢的購物歷程,實現全通路經營。
然而,實際操作上,導入全通路並非單純購置工具或導入新科技即可成功。許多企業誤以為導入CRM、POS升級、AI分析平台等工具,就能快速實現全通路。但實務上,若缺乏完整的流程設計與內部教育訓練,這些工具往往成為高成本的裝飾,無法真正落地實現。例如,AI在零售的應用常見於中高層的數據分析與決策,例如顧客分群、需求預測與庫存管理。然而,對於第一線門市人員而言,AI的介入並不普遍,更多時候仍仰賴POS系統與人工經驗。更重要的是,許多管理者對AI的理解有限,容易被新技術的[驚艷效果]吸引,而忽略其實際效用與限制,導致錯誤投資或資源錯配。
再者,全通路的落實需要跨部門協作,但不同層級人員對數據與工具的認知差異,常造成決策與執行間的落差。最常見的問題就是,中高層設計的數據策略,大部分都無法被第一線員工有效執行時,基層員工便會產生公司又在[紙上談兵]的情況,導致嫌隙日增。
最後,不同產業與市場的消費者行為各異,全通路的應用必須因地制宜。Amazon是Amazon,你是你。全通路的導入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兼顧工具、流程、人才與市場差異。每個產業與市場都有其消費者特性,業者應從自身資金、定位與消費者習慣出發,量身打造全通路策略。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淪為白花錢的表面工程,真正提升顧客體驗與營運成效。
現代品牌不再只強調產品功能,而是傳遞多元、平等與包容的社會價值,建立深層的品牌認同。多元(Diversity)、平等(Equity)、包容(Inclusion)(簡稱DEI),已成為許多品牌在行銷策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Nike等國際品牌不再只強調運動表現,而是透過實際行動展現對不同性別、身材、文化背景的尊重與支持。
Nike推出女性專屬購物空間,透過跨系列產品陳列與多元風格展示,讓女性消費者能依據自身體型與需求找到合適的運動服裝。此外,Nike亦設置女性專屬更衣室與舒適休息區,讓顧客感受到品牌對女性運動需求的理解與尊重。經由這樣實體與數位空間結合策略,不僅提升了購物體驗,實踐性別價值,也加強了女性消費者對Nike的品牌認同感與顧客忠誠度。
另外,Dove在進行了一系列的用戶研究後,發現只有極少數的女性認為自己是美麗的。此一發現變成為了[真實美麗](Real Beauty)活動的起點。活動除了在廣告中展示了女性在經過修圖前後的變化,讓觀眾看到修圖過程如何扭曲了真實美麗的標準。此外,更推出了一系列影片,記錄了普通女性如何看待自己的美麗,這些影片真實、感人,讓觀眾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也打破傳統媒體對美的刻板印象,強調[美不應被單一標準定義]。最終,Dove成功地建立了與消費者的情感連接,提升了品牌形象和市場佔有率與全球影響力,並成為DEI行銷的經典範例。
社群與數據的整合讓消費者行為更加可分析與可預測,品牌應重視每一次顧客互動的數據痕跡,並以科技工具輔助建立人性化的行銷體驗。同時,品牌價值的傳遞應融合社會趨勢,與消費者價值觀產生共鳴,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整體機制可以採如下步驟,1.建立跨平台數據整合能力,提升顧客輪廓與偏好掌握度;2.優化使用者體驗流程,簡化購買與互動步驟;3.重視品牌社會價值的溝通,深化品牌認同感;4.強化行銷團隊數據分析與心理溝通的雙重能力。
會員免費下載附件,閱覽詳細內容
原文經洪聖宏作者同意轉載分享,以下為原文連結
YouTube:社群時代的消費者行為與品牌行銷策略(2025)
封面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
~~~~~~~~~~~~~~~~~~~
洪聖宏
專長領域:問題分析與解決、策略規劃與行銷管理、店鋪開發與門市經營管理、投資損益與經營分析、服務品質、連鎖加盟實務,相關餐飲零售產業評論、文章、課程、輔導諮商資料超過3,600篇,資料散見於
blog: https://sandavid1123.pixnet.net/blog (點閱量超過48萬次)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DavidHung1123 (上傳資料超過130部)
如有諮商、內訓等相關需求,歡迎聯繫。
延伸閱讀:
>> 餐飲業服務品質與業績平衡之道
>> 品牌成長、消費者洞察與策略思維—在變動世界中找到競爭解法
>> 提升服務品質秘訣
>> 商品企劃核心揭秘
流通全視界
2,830 Followers
流通全視界
2,830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