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AI了嗎?

2025-11-17

31

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為工作與生活帶來便利,同時也引發人們對未來的不安與矛盾。面對AI可能造成的職場變革與人類價值挑戰,人們在焦慮、動機與依賴之間拉扯。唯有以教育、協作與倫理為基礎,才能促進AI的健康運用與人機共榮。

隨著AI工具的快速發展,它在工作與生活情境中的運用變得愈加多元。AI究竟是讓我們提升效率與品質的利器,還是威脅我們職場未來的挑戰者?這個問題既激發期待,也引發深層的矛盾情緒。

研究顯示,人們在使用AI的同時,往往伴隨著焦慮和抵觸心理。這種矛盾心態與焦慮、動機及依賴性有著密切的關聯。

一、焦慮AI所帶來的焦慮可分為兩種主要類型

1.預期性焦慮(Anticipatory Anxiety)

由於技術進步可能造成未知的影響,人們擔憂AI將改變職場模式、導致技能過時、甚至對社會規範和倫理造成挑戰。例如:AI技術進步太快,使人感到無所適從;擔心AI取代傳統技能,導致技能過時;憂慮AI對社會規範和人類價值的影響,如隱私問題和決策權威的改變。


2.消解性焦慮(Dissolution Anxiety)

擔心AI逐漸取代人類核心價值,模糊了人類身份的界限。人們認為AI威脅到人類獨有的品質(如自主性、決策性和個人身分),這顯示 AI 可能引起深遠的心理影響,這種影響已經超越了對實際的擔憂,更延伸到了根深蒂固的生存恐懼。像是,AI模擬人類智能的能力日益增強,使人懷疑自我價值與存在意義;擔心人類與AI之間的界線模糊,影響自主性與決策權;對AI在藝術創作、寫作、設計等創意領域的影響感到焦慮。


焦慮的兩面性使得AI的採用更加複雜,使用與拒絕AI都可能讓人們陷入不安。

二、動機

驅動AI採用的心理動機主要有三類:

1.實用性動機:當AI能夠提升效率或減少負擔,使用者會更願意接受。

2.成就動機:AI提供技能增值或創新機會時,能促進使用者的接受度。

3.興趣動機:對科技的好奇心強烈的人通常比具有科技焦慮的人更願意採用 AI。

不同動機驅使著個人克服焦慮,走向積極使用AI的道路。

三、依賴性

1.頻繁使用AI可能導致技術依賴性,這對個人及企業都具有影響。

2.高度依賴AI可能削弱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在無AI情境下工作不適。

3.技術依賴還可能降低企業的決策品質,因AI的判斷受制於數據及演算法偏誤。


因此,人們是否願意使用AI,並非單純只是對於科技技術是否孰悉操作而已,而是有多樣的心理因素相互影響著。

為了促進健康的AI採用,學者提出了以下建議:

1.提供AI教育與培訓

在組織內部,採取分階段、策略性的AI整合方式至關重要。員工能夠先適應簡單的數位工具,再逐漸過渡到更複雜的AI系統,從而減少混亂與焦慮,並建立信心與熟悉度。


2.強調人機協作

管理者應保持AI應用的透明度,強調其增強工作流程的作用,而非取代員工,以減少對工作被取代的擔憂。


3.調節AI使用頻率

適度使用AI有助於降低焦慮,同時防止過度依賴。


4.提供回饋機會

可確保員工在過渡過程中感受到支持,減輕AI相關焦慮。


5.關注心理健康影響

企業應重視技術壓力及相關心理健康問題,提供支持系統。並且納入道德準則與治理架構,如全球AI倫理倡議中所強調的原則,將進一步促進心理安全感與信任,確保AI在組織內部的健康發展。

適度使用AI是平衡人類自主性與技術便利性的關鍵。我們應以策略性視角迎接 AI,促進其健康、可持續發展,最終達成AI促進工作、生活便利的積極意目的。

文:王志慈/工商心理實驗室


原文出處:工商心理實驗室


參考文獻:
Frenkenberg, Adi, and Guy Hochman. “It’s Scary to Use It, It’s Scary to Refuse It: The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of AI Adoption-Anxiety, Motives, and Dependency.” Systems (Basel) 13.2 (2025): 82-. Web.

工商心理實驗室

206 Followers

實驗室由清華大學張婉菁老師及實驗室成員共同經營。近年來專注於「職場幸福感」及「職場心理健康」之實證研究,主要目標在探討正向心理學在職場之應用。具體而言,包含工作熱情、工作心流、職場正念、自我疼惜、工作壓力及職家衝突與增益等,亦關心其他「組織心理與行為」以及「人力資源管理與發展」之相關議題。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們一起加入並持續追蹤。
知識主題
工作術
AI科技新知
職場健康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