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特曼示警 AI 泡沫,MIT 報告揭露「快任務」vs「慢任務」真相

2025-10-21

141

生成式 AI 是真突破還是假泡沫?MIT報告指出95% 的企業 AI 投資沒有明顯成效,僅 5% 真正創造數百萬價值。生成式 AI 的隱憂與機會正在同時浮現。企業要怎麼做呢? 本篇建議企業要從工作流程導向、區別快任務與慢任務及善用代理AI,思考將AI融入企業流程。

生成式 AI 是泡沫嗎?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 NANDA發布了「生成式AI的鴻溝: 2025年商業AI的狀況」、OpenAI創辦人奧特曼警告:「人工智慧可能存在泡沫」,造成了美國科技股的大跌!!


生成式AI真是炒作嗎?


MIT報告中指出,僅有5%的公司企業實施整合型的AI專案帶來了數百萬的價值,其他95%對公司生產力與績效沒有影響。

相對比企業已經投資了300-400億美元的生成式AI,顯然是個巨大差異!! 無怪乎,引發市場的憂慮。


事實上,我們細緻地解讀,可以發現幾個深度見解:


  • 影子經濟: MIT發現,90%企業員工個人已經購買ChatGPT等工具,僅有40%企業購買。這意味著生成式AI對個人生產力的確有效力,但關鍵應該是如何將這種價值轉化為企業營運上的優勢?

圖、企業員工使用與企業購買大語言模型比例(資料來源: MIT NANDA)


  • 效益鴻溝: MIT發現70%的AI投資在銷售與行銷部門。這的現象主要的背後原因主要是銷售與行銷的效益容易地衡量,例如:”Email回應速度”、”處理資料量”等。但像法律、採購、財務等部門,要衡量”減少合規性”、”加速工作流程”、”加速月結效率”等不容易地衡量投資效率。


  • 任務鴻溝: MIT調查發現企業70%傾向將簡單email、文件或會議摘要等工作委由AI;複雜的工作、面對客戶的工作則僅有10%企業願意委由AI。


圖、企業運用AI在不同任務任務的傾向(資料來源: MIT NANDA)


  • 互動鴻溝: 員工認為免費或個人版的生成式AI工具彈性介面與快速回應,相較於企業流程生成式AI產品較佳,但也常抱怨個人版需要每次載入新知識或不能搭配工作情境、常常產生AI幻覺等缺點。事實上,免費AI與整合流程的企業用AI各有所長。企業與員工要學習善用不同類型的AI工具在生活、個人生產力或工作流程上的應用方式。


MIT認為代理人網路(Agentic Web)所形成的代理AI,能整合複雜流程、適應情境、記憶互動過程,將是解決企業生成式AI實施鴻溝的方向


生成式AI的發展方向


從這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報告,我們可以發現生成式AI的確有隱憂,但也透露出未來生成式AI發展的機會。以下是幾個主要方向∶


  •  嵌入工作流程: 不論是企業用AI或消費用AI工具都愈來愈往嵌入到工作流程中的發展。例如:Gemini嵌入在Google Doc等工具中、Monica工具嵌入在Chrome瀏覽器、Perplexity推出AI瀏覽器、鼎新數智將生成式AI嵌入在ERP中。隨著技術發展,未來生成式AI將愈來愈嵌入在使用者的工作情境、流程中,以做出更好的協作也能減少幻覺問題。


  • 代理AI自動化: 代理AI可以整合在流程、工具、連結企業內部系統,讓許多複雜的企業工作流程由代理AI處理,不須人工額外費工處理。


  • 多代理AI協同: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A2A(Agent-to-Agent)協定與生成式AI技術發展,代理不僅能自動化還能相互溝通、協作。多代理AI可以跨不同領域的整合,例如: 急單需求可以透過多個代理共同協調生產規劃、採購、庫存、生產,以進行最佳生產規劃與生產安排。


如同下圖所示,企業應更著重Level1-Level4的企業流程相關的AI代理發展,而不是思考Level 0的個人使用的Co-Pilot服務。

企業可以從資訊萃取、簡單整合開始思考運用生成式AI協助工作流程。




圖、Agent成熟模型(資料來源: Salesforce.com)


企業應該怎麼做?

那麼,企業應該怎麼開始實施生成式AI、AI代理呢? 以下是幾個建議∶


  • AI嵌入流程轉換組織價值: 企業應思考個人生產力Co-Pilot及工作流程導向的代理式AI使用上的不同。Co-Pilot適用個人廣泛、多元的生成式AI運用;企業流程導向的代理式AI則重視領域知識、流程導向及嵌入工作流程的人機協同。企業應該要思考如何將生成式AI轉換為組織的價值。


  •  辨別快任務與慢任務: 明辨企業不同任務類別,各有其不同人機互動需求、資源耗用、數據需求或產出查核的需求,以分辨如何運用AI提升不同工作流程。例如: 簡單明確的任務可以高度自動化,不須過多的人機互動,如: 從Email/PDF轉生成訂單,我們稱為「快任務」。複雜的推理與規劃則需要人們互動並給予正確資料、學習或者謹慎地查核AI回應結果,我們稱為「慢任務」


  • 拉信賴供應商一齊陪跑: MIT報告也發現能夠跨越AI鴻溝的企業認知到與供應商建立夥伴關係才是成功關鍵。以此,建議企業發展嵌入在工作流程的代理式AI,可以與顧問、軟體夥伴一齊檢視流程,設計合的企業代理式AI。


小結

生成式 AI 不是沒有風險,但也不是單純的泡沫。

MIT 報告提醒我們:要縮小 AI 的「鴻溝」,企業必須:


1️⃣把個人效率轉換成組織價值,


2️⃣投資更接近營運流程的部門,


3️⃣學會區分「快任務」與「慢任務」,


4️⃣擁抱代理 AI 的自動化與協作能力。


換句話說,現在不是「AI 要不要投資」的問題,而是「怎麼投資才會有效」

科技轉角巷

1,391 Followers

別再怕科技了!! 現在的智慧科技,不是躺在NASA實驗室的龐然大物,而是隱藏在你我的生活周遭。科技轉角巷,帶您一齊挖掘創新科技、感受科技意義並在脈絡底下遇見智慧應用。

企業AI應用

一分鐘快速AI助理

企業+AI 讓企業營運升級

知識主題
AI企業應用
AI科技新知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