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8
8
同樣的倉庫、同樣的人力,有人出貨流暢、有人成天加班——關鍵差異在哪裡?鼎新數智詹文學協理在workshop中指出,關鍵不在於多跑或多補人,而在於能否「從數據分析找到最適方法」。本文整理工坊核心內容,帶你一窺如何以科學化分析選擇揀貨策略,進而提升準確率與坪效。課程以四大步驟帶領企業掌握改善方向:從認識四種揀貨方式、比較不同策略的優劣,到運用訂單與倉庫數據進行實作與情境模擬,最後提出最適揀貨建議,協助企業從流程、機制到工具全面落地。
在許多企業的倉庫裡,「忙碌」幾乎是常態。當活動檔期密集、訂單量湧入時,人員來回奔走的腳步聲不曾停歇;貨架永遠塞滿滿、找貨時間越來越長、揀貨動線越走越亂。即使不斷補人、購置設備或重新整理儲位,效率仍不見明顯提升,一到旺季又重回加班與趕工的循環。
為什麼現場「不斷在調整」,倉庫卻仍「不斷在忙碌」?在《高效儲運:破解揀貨瓶頸實戰工坊》中,鼎新數智詹文學協理點出了許多企業共同的盲區:
倉庫效率不好,也許不是人力不足或設備不夠,而是方法沒選對。
揭示了倉儲改善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根本問題。

現場常見的揀貨困境,並不是「動作不快」或「人員不足」,而是不斷在做無效的努力。例如,若企業慣用摘果式揀貨,卻面臨高品項、碎單多的訂單型態,揀貨人員必須來回穿梭,動線越走越長;反之,若不分情況使用播種式揀貨,坪效可能因此下降,分播作業甚至比原本更費力。
儲位規劃亦是另一大關鍵指標,許多倉庫習慣沿用「照原樣放」或「用感覺擺」的邏輯,但這些安排往往與熱銷品項的實際流動不一致。結果是,高頻取用的商品被擺在遠端、低流量品項佔據便利位置,揀貨人員每天都在走冤枉路。此外,訂單組合未被分析,使本來能一次完成的揀貨被拆成多次進行;補貨、揀貨、集貨互相牽制,更讓出貨速度難以提升。詹協理提醒現場主管:「沒有用數據檢查流程,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比別人慢。」看似操作問題,其實都是「方法與現況不匹配」所造成的結果。
>延伸閱讀:如何用科學方法評估揀貨流程
面對多變的訂單量、大量的SKU與不斷調整的儲位配置,倉儲主管經常需要在一天之內做出多項判斷:到底應採用摘果、播種或混合式揀貨?訂單量變大時是否需要調整方法?動線到底該怎麼走最省力?熱區是否應重新規劃?甚至連推車、播種牆與物流籃等工具何時導入最划算,現場往往沒有一套科學計算方式。這些原本依靠經驗判斷的問題,其實都能透過數據精準回答。
>了解更多:你的倉儲效率瓶頸,找到專屬解方
此次workshop最大的特色,主要讓參與者可以面對面提問、互動及交流,透過檢視訂單量變化、商品材積大小、品項重複度與組合型態對進貨、儲貨、揀貨及出貨造成的影響,期望透過動線拆解與儲位分析,帶您逐步發現倉庫中那些平常難以察覺的隱性瓶頸。
此外,將會說明比較摘果式、播種式與混合式揀貨方法的適用情境,並透過模擬推算呈現不同方法在揀貨趟數、移動距離與流程時間上的差異。許多流程中看似合理的安排,透過數據分析後就能明確判斷是否真正有提升效率;也有企業在分析後發現,儲位只要稍作調整,即可減少大幅度的冤枉行走。
詹協理不斷強調:「選方法之前,一定要先看數據。」當方法正確時,流程自然順暢,揀貨也能變快,出貨效率更顯著加速。


透過這場3小時的workshop,期望帶給您的不只是理解揀貨方式,而是一套「能夠用數據驗證的流程改善方法」。協助企業能清楚看見倉庫的真實瓶頸、知道該如何重新規劃熱區與儲位、理解不同揀貨方式的適用情境,並具體掌握調整後的效率變化。無論是要降低員工行走距離、提升揀貨準確度、加快出貨節奏,或是判斷設備與工具是否值得導入,都能透過科學化的方式逐一驗證。
如果您的倉庫正面臨訂單一多就塞車、現場越忙錯誤率越高、儲位越調越混亂,或是花錢買設備卻換不到效率的困境,那麼這場workshop是你近期最值得來參與的活動,利用從撿貨流程、機制到工具應用,給您最佳落地的建議,不用靠更多人力趕出來的效率,而是達到真正的提效。
流通全視界
2,857 Followers
系列活動
2大數據工坊破解倉儲與製造難題
2025/11/18(二)~2025/12/23(二) 13:30~16:30
延伸閱讀
流通全視界
2,857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