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3
朱志成
37
當門口導流、特約商店、騎樓快閃這些基本型離線行銷都到位後,下一步就是把現場升級成「會自己運轉」的場域系統。本篇提出幾個進階模組:帶狀行銷,用下一張券鎖定下一次到店;四哇+五感,把店面設成可拍、可聽、可聞的展示場;CSR善意槓桿,把公益、環保做成可被看見的品牌故事;免費最貴,先用零價體驗留住陌生客再導入高價品;逆向承諾,先說做不到再補償;移工友善行銷,用多語、圖示服務被忽略客層,讓實體店不靠平台也能長流量。
線上流量正在變成「高成本、低可控」的資源:貼文觸及受演算法限制、廣告投放回收期拉長、同質內容愈來愈難突圍。對實體占比高的產業──餐飲、服務、連鎖門市、在地品牌──真正能掌握的,其實還是現場。上一層的離線行銷,多半做到門口導流、特約合作、騎樓/市集快閃,能帶到人,卻未必能留下人。本文要處理的是進一步的問題:怎麼把「一次來店」變成「可被重新啟動的客源」,讓門市本身變成一個會長流量的系統,而不是只靠行銷檔期衝一波。
•做法很務實:每次結帳都綁一張「期限短、品項清楚、只能本人用」的下一次券,情境可以是雨天券、離峰券、會員升級券,把原本偶然上門的客人,變成「有理由再來」的客人。
•當多家分店、不同時段、不同活動同時開跑時,外部看起來就會形成一種「都很多人的」聚焦效果。
•關鍵在三點:優惠要往前推、效期要短、獎勵要遞增,才能讓顧客一路被你牽著走。
•門市端可以預估回流、行銷端可以追蹤兌換率,營運節奏就能被看見。
•很多實體門市沒流量,不是因為沒人來,而是「沒有可分享的畫面」。
•四哇:外觀要哇、走進店內要哇、服務互動要哇、最後上桌的擺盤也要哇。
•再疊五感,視覺有主題、聽覺有音樂、嗅覺有味道、味覺有層次、觸覺有質感。
•最後收成四個「好」:好吃要讓人回訪,好玩要讓人停留,好拍要讓人拿起手機,好分享要讓人願意發文。
•當四哇+五感+四好一起啟動,產品就變內容,顧客就變你的行銷員。
•企業把日常營運綁進社會需求,例如:每賣1杯就捐1元給弱勢、收集發票做公益、帶杯立折6元減塑,讓顧客消費同時也在做對的事。
•關鍵是要可持續、可分享、可量化,媒體與社群才有故事講。
•當顧客感覺「買你=支持一個價值」,價格就不再是唯一判準,品牌也多了一層情感防護與口碑擴散力。
•門市可提供的免費資源很多:免費充電、免費Wi-Fi、環保杯裝水、免費試喝、免費小點、免費優惠券,這些都是把陌生人變成來店者的藉口。
•關鍵在於「免費後要有下一步」,例如:試喝後出示簡訊享9折、拿免費水送加價券、打卡送折抵,讓顧客在不被強迫的狀態下自然轉單。
•免費不是亂送,而是用最低成本交換顧客的停留時間、聯絡方式與好感度,只要設計得好,零價反而是最能引爆人流的行銷工具。
•逆向承諾行銷的做法,是先公開自己的營運極限,再把可能發生的服務落差,設計成「顧客看得懂、拿得到、用得了」的補償規則,讓不完美變成誠實。
•例如:出餐逾時:平日內用以「點餐後15分鐘送達」為標準,若超時,立即贈送指定飲品乙杯(同桌限一次,不得折現)。
•為何有效:表面是讓利,實際是把本來會被抱怨的情境,轉成「我今天賺到了」的好感時刻,強化分享與回流;對人力有限的在地品牌來說,這比事後道歉更能累積信任。
•台灣有一群常常被忽略、卻超會花的客人──移工。
•全家發現,他們平均兩天就進一次店,消費還是本地人的將近兩倍,但很多人因為語言不通,不敢點咖啡、不敢寄件、更不敢問服務。於是全家做了一件超簡單的事:做一塊多語言的「溝通墊板」,讓移工只要指一指,店員就知道要買什麼、要哪種服務。
•看起來只是多放一塊板子,背後其實是把「你聽得懂我」變成一種服務,也是品牌對這群人的邀請。當服務門檻被拿掉,隱藏客層就進來了,三百億的移工商機也就被打開了。
這一輪進階離線行銷的共同特徵是:可量測、可SOP、可週期化。它不追求一次性爆量,而是要讓門市每天都能做一點「收名單、推回流、造話題、補客層」的事,最後把實體變成企業自有的媒體觸點。對想降低數位行銷依賴、又必須交出營運成效的企業而言,這是一條更務實、更能被內部複製的成長路。
管理六要
163 Followers
連鎖品牌總部建置與管理實務
如何建立成功加盟總部
以36年海內外品牌發展實務經驗,帶你系統化建立加盟總部,掌握品牌展店、管理與行銷策略。
管理六要
163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