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3
莊馥綺
37
工業4.0(Industry 4.0),又被稱作智慧製造,是一套以Big Data大數據、AI人工智慧和IoT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解決方案。
想像一下,在傳統工廠,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可能需要好幾天甚至幾週。但工業 4.0 卻把這個時間軸壓縮到了極致,進入一場「58 秒革命」!
工業 4.0概念並非偶然,最早在2011 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被提出。在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的推動下,確立為德國國家戰略。
所謂的「58 秒革命」,就是在這個戰略核心目標下,創造出極致的客製化速度。它象徵著工廠具備 1 分鐘內完成從訂單到生產的個性化流程。例如:西門子的工業4.0示範廠, 58 秒內生產一台控制器。BMW的工業4.0廠,58秒內單機轉換塗裝顏色。
工業 4.0(Industry 4.0),又稱智慧製造(Smart Manufacturing),是將傳統製造業結合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和雲端等新技術,打造出創新的生產模式。核心目標是推動製造業的數位化與智慧化,最終邁向智慧工廠 。
從歷史脈絡來看,工業 4.0 是第四次工業革命。
工業 1.0 用蒸汽機驅動機械取代人力;工業 2.0 進入電力能源革新時代;工業 3.0 則藉由電腦技術實現製造過程的高度自動化。到了工業 4.0 ,則是以智慧化生產為核心,透過網路整合實體產線與各式數位技術,創造出全新的製造模式。
工業4.0演化史,圖源:wikimedia
相較於過去,第四次工業革命建立在數位化、感測技術的大躍進,網路無所不在,人工智慧也不再是神話。特別是工業物聯網(IIoT),能將感測器和機器設備相互連結,實現即時數據的蒐集監控,進入快速製造、少量多樣的生產模式。
要推進工業4.0,需要整合多項技術:
●物聯網IoT與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
物聯網(IoT)是智慧製造的基礎設施,也是智慧工廠重要的「照妖鏡」。
透過感測器、訊號跟介面轉換器等技術,讓機器設備互相串聯,即時蒐集生產線的關鍵數據(溫度、震動、壓力)。當數據越透明與即時,就等於建立重要的「數據石油庫」,能進一步提煉數據,持續改善問題和優化生產流程。
當 IoT 融入 AI 技術後,可以進行更進階的數據分析、異常提醒和風險評估,讓大數據發揮最大價值。
延伸閱讀:AIoT架構與應用、IoT物聯網的進階應用
●5G 通訊技術
高速、低延遲性特性,確保智慧工廠各裝置的穩定連線,並支援大規模設備同步連線運行。
延伸閱讀:5G如何加速AIoT產業應用?
有數據更要能「用數據」。蒐集到的數據必須經過高效處理,才能轉化為決策依據。
●大數據(Big Data)分析
工業4.0的核心技術之一,透過即時蒐集與分析生產數據,企業能優化生產流程、提高設備稼動率,並降低營運成本。
●生成式人工智慧(GAI)和AI代理(AI Agent)
從大量數據中持續學習與優化,分析設備運行模式、預測機台故障,並提供調整建議與最佳參數。透過根據即時數據和預測分析,優化資源配置,讓決策從「事後回應」變為「事前預測」。
AI Agent可以更進一步進行自動化任務,自主調度系統跑完流程,規劃一系列行動。
●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
在設備端或本地伺服器,進行即時的數據處理,讓 AI 部署延伸至工廠感測器、攝影機與工業電腦。在智慧製造中,邊緣AI晶片嵌入機械手臂或工業機台,大幅降低延遲時間,是強化第一線應變能力的關鍵技術。
●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
提供集中式的伺服器架構,支援大規模數據存儲、運算與分析能力。
在執行端,這些軟體系統負責協調 IT 與 OT 運作。
●製造執行系統(MES)
全面性管理生產過程中的人、機、料、法、環五大環節。監控、追蹤從生產到成品的流程,確保可溯性,並內建遵規工具,對於 ESG 報告提出尤其重要。
●先進排程系統(APS)
協助工廠派工準確和產能平衡,最終達成最優化的生產排程計畫。核心功能是整合多方數據,包含訂單交期、物料採購、設備稼動等,進行科學化的生產排程,幫助工廠實現合併生產,減少換模或換線。
●數位孿生(Digital Twins)
針對製造環境或實體產品,打造模擬分身,利用建模情境做分析調整。
延伸閱讀:數位孿生,讓虛擬與實體融合與預測
●AI品質管控(AI Quality Control)
運用AI模型,進行瑕疵檢測,抓出組裝錯誤或異常,確保生產程序得以持續精進。
智慧工廠架構,圖源:鼎新數智
在實際應用場景上,工業4.0可以表現在生產製造、物流倉儲與能源管理上。
●設備健康管理與預測性維護
物聯網IoT加上感測器,持續蒐集設備數據,這些數據是早期異常預兆(微病症)的來源。系統運用 AI 模型轉換為健康指標數據,預測可能故障,從「壞了才修」邁向「主動預防」。
例如,豪力輝以「溫度變化的斜率」作為關鍵指標,在溫度達到上限前,提前進行保養規劃。
●精準診斷故障
系統蒐集感測器數據,利用知識封裝技術或AI模型,推論出真正的病因,避免在滿螢幕的Error Code中盲目試錯,浪費資源。當OT設備出現零件老化的「要壞不壞」狀況,根據數據條件(如是否急單、備品與維修人力)協助決策,選擇「治本」或「治標」的最佳方案,確保效益最大化。
●自動化與數位老師傅
IoT/IIoT技術即時收集機台的機況、產量和工藝參數等,這些OT數據與IT數據(如訂單、工單、模具/治具等)進行深度融合,才能掌控機台的全生活週期。
針對老師傅調參經驗的傳承,以感測器(例如Encoder)收集手輪轉動角度等OT數據。整合OT與IT數據,建立AI模型後,實現數位老師傅參數調整的智慧化。
●現場可視化與協作
透過電子看板管理與工業App(例如設備水晶球App),讓設備的即時生產資訊(如節拍數)可視化、透明化,第一時間掌握現場情況。
聚焦在物料搬運和倉儲的自動化與可視化。
●透過RFID、GPS追蹤定位及高速通訊網路,讓採購、庫存管理、運輸配送等各環節,達成資訊的即時共享。
●AGV(自動搬運車)等自動化設備的導入,要建立在機台全生活週期數據的基礎,透過 IT 與 OT 數據的融合計算,決定投資的刀口,以發揮最大效益 。
應對能源成本波動及淨零碳排,實現綠色企業的雙軸轉型。
運用智慧電錶、能源監測感測器與雲端運算平台的整合,企業能夠即時掌握電力、用水及燃氣的消耗動態。而IoT技術在工廠能源管理中的應用,目的是透過數據監測,
●數據整合:收集廠務機台(例如空壓機、模溫機、烘料機等)以及環境參數(例如廠房溫度、外氣溫度)的OT數據,與IT數據(如產量,即用電原因)進行整合。
●建立耗能基線與異常偵測:以 AI 建立用電基線(Baseline),若實際用電量超過基線,系統能即時偵測出異常耗能,查出故障OT機台,防止更嚴重的設備燒毀或火災事故。
工業4.0實戰場景,圖源:Freepik
工業 4.0 不僅是技術升級,更代表製造業邁向智慧化、數據驅動與永續經營的重要轉折。
●提升生產效率與降低成本
透過數據驅動的流程優化,增加獲利空間,有效提升產量。
●強化品質穩定性與產品良率
AI 結合電腦視覺與深度學習,能實現 100%全檢,毫秒內完成異常識別,大幅降低不良率。
●強化供應鏈預測與彈性生產
AI 能整合天氣、節慶、銷售趨勢等外部因素,動態調整生產節奏。例如,沃爾瑪(Walmart)就透過 AI模型大幅降低庫存損失。拉動式排單(Pull System)也能降低成品庫存,支持少量多樣與客製化生產。
●緩解缺工壓力
機器人與自動化技術,降低人力需求,工作模式從「以人就機」轉變為「以機就人」,提升管理便利性。
●永續發展與ESG社會責任
精準生產能減少材料浪費,達成綠色製造目標。企業可最佳化能源使用、降低碳排放,並落實資源循環利用。
●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在全球佈局上,低成本智慧製造讓不同地區的生產基地達到一致的品質與效率,強化企業的全球競爭力,並讓製造業逐步轉向「服務化」模式。
面對關稅戰、供應鏈重組、人才斷層以及全球 ESG 浪潮等結構性挑戰時,工業4.0是製造業必須積極部署的戰略方向。同時,還得為朝向工業 5.0(Industry 5.0) 做好準備。
工業 5.0 不只是技術升級,更強調「以人為本」,強調人機互動、社會責任、勞動力再培訓、網路安全和資料隱私。當缺工成為全球常態,AI 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關鍵,製造業要深度運用AI Agent,協力整合多種AI助手,朝向更高的自動化,不僅執行重複性任務,還能優化生產決策,自動完成接單到派工的系列運作。
智慧製造趨勢所 | 精選頻道
2,489 Followers
智慧製造趨勢所 | 精選頻道
2,489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