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消費者行為不僅受產品與價格影響,更多來自潛意識中的心理反應。本文從三大心理效應──觸發效應、集體迷思、框架效應──剖析消費者的決策過程,並結合4P策略(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解析行銷操作的實務技巧,品牌如Apple與星巴克成功關鍵,在於運用心理效應強化品牌價值與認同感,提升忠誠度與回購率,面對數位化時代與新興世代崛起,行銷者需靈活運用數據、故事與通路整合,從理解人心出發,打造讓消費者「想買、敢買、再買」的完整體驗。
消費者行為的變化隨著社會與科技的進步而日益複雜,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深入理解影響消費者決策的多重因素。除了產品與價格,消費者心理與集體行為模式亦是關鍵要素。
業者該如何透過這些機制影響消費者行為,達成行銷目的?本文內容將從觸發效應、集體迷思、框架效應、品牌價值與經典的4P行銷策略切入,進行初步的探討。
[觸發效應]是指[潛意識]會冒出[受觸發]而來的[情境]或[暗示],引導人們特定行為反應的心理現象。在古典制約中最著名的案例,當屬巴夫洛夫(Pavlov)所做的實驗,這個實驗讓狗對於能吃到食物和鈴鐺的聲響產生了聯結性。
行銷上常見的觸發包含[限時優惠]、[最後倒數]、[限量]等[詞彙],這些能夠激發消費者的緊迫感,促進購買。僅僅是[文字]的不同,就能造成[感受]的差異,例如聽到發生車禍的報導,若沒有看到畫面,只聽到報導或是看到文字,光是[碰撞]、[擦撞]、[撞擊]等不同動詞,腦海當中就會對車禍當時的[速度]有不同感知。而[禮儀]、[習俗]、[常規]與[意識形態]也會引起[觸發效應],例如提到[端午],腦海就會浮現[粽子]、[龍舟]、[屈原]與[投江]等相關的連結。
消費者常在資訊不對稱時依賴他人決策,尤其是在面對團體時,個人會出現一種想法:[為了避免與他人起衝突,或被團體排擠,先不管資訊是否正確,決策是對是錯,只要和團體的決定一樣就好了]。這種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導致[集體迷思]/[從眾行為]。
在這個便利的網路搜尋時代,誰在決定購物之前沒有先做點功課?進行產品評估時,自然容易受到群體討論聲量影響,他人(尤其是意見領袖)的評論影響力更是被放大。現今的網路時代,消費者尋求網友推薦的比例明顯提升,根據google的調查數據顯示,70%以上的消費者認為其他消費者推薦或評論的內容更值得信賴。
當消費者看到[熱銷]、[網紅推薦]、[爆款商品]等,即容易產生[既然大家都買,基本上就不會錯]的跟風心理。但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這就有待商榷了。以餐飲業為例,大家到外地旅遊時,想要品嚐所謂的在地美食時,當然是以[名店]、[老店]為首選,因為最低限度也不會[踩雷]。只不過餐飲畢竟跟標準化商品(例如消費性電子產品)不同,對於吃這件事,個人口感的差異性較大,所以會出現[不過爾爾]、[名過其實]等地負面評價,也是常有的。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是指消費者對一個[客觀上][相同問題]的[不同描述],例如,[有90%成功率]與[有10%失敗率],讓消費者產生不同的決策判斷。
以[器官捐贈]為例,[奧地利]同意捐贈器官的比率高達100%,鄰近的[德國]只有12%;[瑞典]為86%,鄰近的[丹麥]只有4%。這些文化相近的國家為何有這麼大差別?最重要的關鍵便在於[表格設計]。高捐贈比例國家的表格是[如果你不願意捐贈器官,請打勾];低捐贈比例國家的表格是[如果你願意捐贈器官,請打勾]。表格的設計不同,結果完全不同,這就是框架效應的威力。
近年來健康意識提高,消費者為了健康(減肥),努力克制不喝高糖份碳酸飲料,因此可口可樂推出迷你罐時,用的是[同樣的滿足,少一點負擔]的文案。利用正面的框架效應減低消費者對於熱量負擔的罪惡感,使產品在女性與健康意識族群中大受歡迎,在健康和快樂中找到平衡。
[品牌]是消費者[情感]與[信任]的集合,它塑造了消費者對產品的期待與認同感。品牌價值高的產品,即使價格較高,也能獲得較高接受度,[鐵粉]就出來了。提到品牌,在諸多翹楚中,少不得一定要提到蘋果公司。從賈伯斯開始,Apple長期投資於簡潔設計、創新形象與[Think Different]的品牌核心,讓消費者願意為產品溢價購買。
消費者購買的不僅是一項科技產品,更是一種代表生活品味的象徵。即便市面也有諸多在功能上可與Apple不相上下,甚至於更好的品牌,但是Apple仍可以靠著品牌力維持高黏著度與忠誠度。
蘋果公司最擅長的就是從客戶的[使用者角度]去思考,先理解客戶本身狀態與尋求的意義價值,再思考產品的研發與設計。一般公司所思考的是要找[新]的[產品],而蘋果公司思考的卻是尋找[新]的[意義],出發點不同就會採用不同的創新路徑。你是哪一種公司?消費者分辨得出來。
與其選擇不認識的品牌,熟悉的品牌使人更安心,在品牌戰爭中,行銷的主要工作即是塑造消費者腦中的[選擇必然]。鑒於[強][大]品牌必須經由長年努力才能在[在消費者腦中]佔有一席之地,因此業者只能絞盡腦汁地想辦法來增加消費者[腦]中對於自家品牌的[既有印象]。由於視覺影像資訊是在腦中形塑品牌資產的強力武器,所以花大錢做[電視影音]廣告,也變成是每個品牌都要做的。
產品策略需[從消費者角度]出發,打造具有[差異化]的設計或功能。產品不只是功能,更是[體驗]與[價值]的傳遞。例如星巴克的飲品客製化,讓顧客自由選擇咖啡豆、奶類與甜度,讓[參與感]的加入來強化個人化消費體驗(到底好不好喝?那是另外一件事),提升產品滿意度(爽不爽,很重要)與顧客回購意願。
定價不只是數字,更是一種心理遊戲。許多品牌會使用[心理定價法]例如NT$99、NT$999,以製造[划算]錯覺。逛過IKEA就知道,在IKEA賣場很難找到[整數]價格的商品,絕大多數商品都是[非整數]價格,如 $199、$599等,讓消費者心理上感覺到有比較便宜,成交率就會提高,也會提升繼續購買的意願。
隨著網路科技的飛速進步,成本快速下降,多數業者通路策略也從單一實體跨向全通路(Omnichannel),從線上線下(O2O)到虛實融合OMO (Online-Merge-Offline),提供消費者完整的無縫銷售與服務體驗。例如UNIQLO提供線上購買、門市取貨、APP預約試穿等服務,讓顧客無論在哪都能完成選購流程,提升轉換率。全聯PXGo!電商平台結合Uber Eats、foodpanda兩大外送服務,推出[全聯小時達]外送到府服務等,都在試圖打破傳統通路的局限。
當前的促銷,早已跳脫傳統的價格折扣活動,還包括廣告、KOL行銷、社群互動、會員經營、跨界聯名等方式。不過促銷的基本概念並沒有改變,依然是要根據整體戰略和市場分析,先明確目的和目標,確定促銷專案要解決什麼問題?要達成什麼效果?要針對什麼客群?也要從[產品生命週期]的角度來看促銷策略,活動的目的與手段也會隨著從產品上架、成長、穩定到衰退等各階段而有所改變。
•消費者行為受到心理效應(如觸發、框架、從眾)的影響。
•[品牌價值]在塑造認同感與忠誠度中居關鍵地位。
•4P策略仍為行銷操作的重要根基,但需靈活應對數位時代的變化。
•行銷的答案,就藏身於[對消費者的理解]中。
1.善用心理效應設計行銷語言與畫面,從提升[點閱率]變成提升[轉換率]。
2.建立品牌故事與價值觀,讓消費者產生[認同感]與[參與感]。
3.發展數位與實體的整合行銷通路,由強化消費者體驗來增加黏著度(重複購買率)。
4.持續觀察新興世代(Z世代、Alpha世代)行為模式,並適時調整策略。
原文經洪聖宏作者同意轉載分享,以下為原文連結
YouTube:從心理效應與4P策略探討影響消費者行為的行銷手法
封面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
~~~~~~~~~~~~~~~~
洪聖宏
專長領域:問題分析與解決、策略規劃與行銷管理、店鋪開發與門市經營管理、投資損益與經營分析、服務品質、連鎖加盟實務,相關餐飲零售產業評論、文章、課程、輔導諮商資料超過3,600篇,資料散見於
blog: https://sandavid1123.pixnet.net/blog (點閱量超過48萬次)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DavidHung1123 (上傳資料超過130部)
如有諮商、內訓等相關需求,歡迎聯繫。
延伸閱讀:
>> 提升服務品質秘訣
>> 商品企劃核心揭秘
流通全視界
2,691 Followers
流通全視界
2,691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