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理解消費者行為已成行銷致勝的關鍵。本文從馬斯洛需求理論出發,解析消費者從基本需求到心理渴望的驅動,並透過星巴克、UNIQLO、Amazon等品牌案例,說明如何精準洞察需求、設計個人化產品組合與策略,引導消費者產生行動。從IP聯名、情境行銷到品牌價值塑造,行銷不再只是推銷商品,更是與消費者共同建構價值與信仰的過,唯有深刻理解、滿足並引發消費者共鳴,品牌才能在變動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實現長期經營。
在競爭越激烈的市場中,業者越需要深入理解消費者的[行為模式]、[心理需求]與[購買動機],才能設計出貼近市場脈動的行銷策略。行銷,早已不再只是[告訴]顧客要買什麼,而是從個人化推薦系統到品牌故事行銷,從各個面向[引導]消費者深度參與品牌的價值創造旅程。
消費者購買行為背後,往往隱含著[心理]與[社會層面]的渴望。[馬斯洛需求理論]便很清楚地指出,從[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到[自我實現],每個層級的滿足皆可能驅動消費的購買行為。
消費者不一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汽車出來以前,沒人想到需要它,當時候的人,要的是更快的[馬]。同樣的道理,不會有消費者告訴你,他需要一支智慧型手機,直到智慧型手機被發明出來。在Dyson推出之前,吸塵器都有集塵袋、電風扇都有扇葉。好像產品沒上市之前,沒人想過會有這樣的產品。
大家都熟知星巴克不單單只是販賣咖啡,而是販賣一種[第三空間]的生活體驗。消費者為何甘願為一杯售價遠高於平均值的咖啡買單?是舒適的座位?免費Wi-Fi?客製化飲品?亦或是滿足顧客的[社交]與[自我實現]需求?其實,總和來說消費者買的是商品背後蘊含的[情感價值]與[社會認同]。
以前在供不應求的時代,凡事[先求有再求好],因此標準化的商品可以暢行無阻的在上面上銷售。畢竟,沒有太多的選擇。隨著時代的演進,個人化的差異需求慢慢需要被[滿足],因此市場開始被切割,從原本大眾化市場細分成不同類型的利基市場(同溫層)。所有的經營策略都必須經歷市場的考驗,唯有能提升[轉換率]與[顧客忠誠度]的,才是最後的贏家。
例如,誠品觀察到隨著社會的進步,傳統書店的銷售模式已無法滿足不同類型的消費者,以複合式生活風格的[平台]概念成功轉型,並導入不同的文創商品、餐飲與選物空間,把[閱讀]這件事,重新定義為一種生活態度,成功吸引了高教育、高感性族群的青睞,更成為全世界認識台灣閱讀文化的代言品牌。另外,Amazon與Netflix則利用演算法分析每位用戶的購買/觀影行為,進行個性化推薦。透過這種[需求前瞻性識別]的數據分析,令使用者感受到服務貼心,大幅提升回購率與黏著度。
消費者有潛在需求並不代表就一定會轉化為消費行為,如何[引爆]這些需求,是行銷策略的關鍵。大家都知道要以消費者為中心,用需求來驅動購買。但前提依然是要先了解消費者到底需要/渴望甚麼?!而不是憑經驗或感覺來亂槍打鳥。(當然也有可能意外地打到一兩隻鳥)
消費者為什麼一定要買?消費者為什麼非買你的不可?消費者憑什麼相信你?消費者怎麼知道你?消費者怎麼買?誰來賣給消費者?從這些方方面面的問題中可以確信的是,消費者的需求不是靠焦點團體或是砸大錢做廣告就可以刺激出來,而是要經過精心設計、不斷調整而創造出來的。
近年來,各種IP聯名的行銷手法,其中一個目的便是要為消費者創造出新穎、有趣且充滿情感價值的體驗。如7-Eleven透過檔期活動、跨界聯名(如與卡通角色合作)來創造情境性購買誘因。例如以限量的卡娜赫拉(カナヘイ)杯緣子來刺激收藏需求。或是IKEA與華碩ROG玩家共和國聯手推出包括電競桌椅、抽屜櫃等26項家具家飾品的居家電競系列,為雙品牌的消費者帶來更多元選擇,創造更大市場機會。
從前述的[識別顧客需求差異]可以衍生出一個原則:就算是相同的產品,不同的市場族群對其[功能]、[價格]、[包裝]等期待各不相同。因此,想降低顧客流失、提升交叉銷售,有賴於先要對消費者需求有精準認知,然後再規劃出有效的產品組合策略。
品牌藉由產品的寬度與深度,便可以變化出非常多元的商品組合矩陣。日系服飾業UNIQLO以[LifeWear]為品牌主軸,設計出男女老少皆宜的日常服飾。其HEATTECH保暖衣與AIRism涼感衣為[功能導向]產品組合,並透過設計師聯名(如村上隆)方式切入潮流市場,擴大市場的深度與廣度。
當消費者對品牌建立情感與理念上的認同時,會出現一種接近[信仰]的忠誠狀態。這已經不僅是一種簡單的商業交易關係,更是[心理]與[文化]上的認同與連結。最終不僅僅只是贏得消費者的青睞,更讓消費者成為品牌的信眾。
Apple從賈伯斯創立的第一天起,便將[設計、美學與創新]內化為品牌信仰,培養出一群願意為產品溢價、甚至通宵排隊的忠誠用戶。透過封閉生態系統、產品一致性與極簡設計語言,讓消費者感受到[使用Apple是一種品味]。
▲賈伯斯為蘋果塑造無可取代的品牌價值
當品牌價值超越產品本身時,便能賦予消費者一種[自我定義]的力量(有可能跟品牌原始的設定有差距),是現代行銷中無可取代的資產。透過[Just Do It]這一句Slogan,Nike跳脫了賣運動鞋的框架,而是賣一種信念:堅持、突破與挑戰自我。也從支持少數族群運動員到環保材質創新,將Nike的品牌價值與文化議題結合,深化與消費者的情感連結。
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因素並非僅靠單一面向便能解釋所有,而是多種行銷策略交錯作用的結果。從洞察消費者想要什麼開始,到設計個人化產品組合,再進一步透過品牌信仰與價值創造情感連結,都是實現永續經營的關鍵。
消費者已不再只是產品的接收者,更是參與品牌價值建構的一份子。唯有真正理解、尊重並與消費者共創價值,品牌才能在無止盡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更多詳盡的數據分析及觀點分享,可下載本文附件閱覽詳情
原文經洪聖宏作者同意轉載分享,以下為原文連結
延伸閱讀:
>> 提升服務品質秘訣
>> 商品企劃核心揭秘
流通全視界
2,688 Followers
流通全視界
2,688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