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8
張明杰
39
儘管「十四五」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速達5.5%,最終消費貢獻率超過五成,但消費疲弱仍是市場關注焦點。相較美國高達46%的服務消費比重,中國僅約18%,顯示轉型為世界市場仍任重道遠。若要讓消費成為經濟主引擎,必須突破薪資低、住房支出高與退休保障不足等三大瓶頸,加速從民生型消費邁向悅己型消費。
上周三,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十四五期間,陸GDP增量超人民幣35萬億元,前四年平均增速5.5%,最終消費對GDP增長平均貢獻率56.2%。
值得玩味的,即便官方一直以經濟量體大為由,認為大陸經濟能維持如此增速已屬難得,但受始自2018年美脫勾大陸經濟政策之影響,市場輿論總還是會將近年制約大陸經濟增長的矛頭指向消費低迷。
凡此說明,比起官方的審慎樂觀,受房地產市場低迷、產業外移及對等關稅等利空影響,金融市場顯已失去耐心,不願慢慢等待大陸再花另一個20年時間,從世界工廠朝世界市場轉型。
IMF數據顯示,2023年陸居民儲蓄率43%,不僅遠超亞洲及歐盟的39%與25%,甚至比美國的17.4%高兩倍以上;與此同時,相較於美國高達8.58萬美元(以下同)的人均GDP及5.5萬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陸人均GDP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卻才僅1.33萬元及5,800元。
民以食為天,即便是發達的經濟體,其消費發展歷程必也以居住、食品及教育等理性消費為先,行有餘力才會開始追求品牌時尚及文化娛樂等消費,最後才是與退休保障相關的醫療及金融保險等服務消費。
凡此說明,為何美服務消費占GDP比重逾46%,而剛朝世界市場轉型的大陸會才僅約18%。此外,Wind資訊的2024中美居民消費結構報告也顯示,在大陸居民的消費中,食品、居住和教育支出占比明顯高於美國,反之文化娛樂、醫療及金融保險等服務消費占比則明顯遠遜於美國。
眾所周知,台灣自1980年代,挾政府政策支持、垂直整合、科技人才紅利及資本市場蓬勃發展等因素,拿下今天全球代工重鎮美譽至少花20年時間,與此同時,大陸自2001年加入WTO起算,一樣挾政府政策支持、吸引外資投資與人口紅利等因素,發展成今天世界工廠地位也耗時20年以上。
再者,以當前美國的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地位,我們看到的也只是它循序漸進、慢慢發展成功之後的果;然事實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人均GDP即已達大陸目前水平(去年陸人均GDP1.34萬元)。
綜上所述,如果大陸按部就班依循美消費增長腳步(1980年人均GDP1.26萬元、2020年增加至6.36萬元),一步步從世界工廠朝世界市場轉型,少說也得花約30年時間才能將最終消費對GDP增長貢獻拉到美國目前70%以上水平,才能讓最終消費真正成為未來經濟增長主驅力。
2024年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人民幣48.79萬億元,相較2018年的人民幣38.10萬億元,年均增長4.2%;意即,自美對中加徵關稅以來,即便有疫情、房地產市場下行、全球最大惡性通膨、地緣政治風險及美脫勾大陸經濟等利空影響,不僅大陸社會消費零售仍年年維持4%增長,其最終消費占GDP比重亦能從2018年的444%提升至近年的55%。
凡此說明,進口替代、基礎建設、以舊換新及農家樂、夜經濟、冰雪經濟等中央與地方一系列的刺激消費政策,確實能讓食衣住行育樂等民生基本消費對經濟增長起到一定的帶動作用。但無可諱言的,要想讓最終消費獨當一面,成為未來經濟增長主驅力,這樣的消費增速遠遠不夠。
觀諸美消費增長歷程,2024年美人均日收入中位數62美元(陸僅12美元)、儲蓄率17.4%(陸逾40%)、房地產占家庭資產比重33.2%(陸逾80%)。基此,如果大陸想五年事情用一年時間幹,想盡速讓最終消費成未來經濟增長主驅力,就得借鑒美消費增長歷程,打通薪資低、住房支出高及退休保障憂等三堵點,讓大陸消費者有能力消費(薪資提高、住房支出占比降)、勇於消費(退休保障無虞才能儲蓄率降),並讓大陸居民消費傾向盡速從大眾型消費(民生消費為主)轉向悅己型消費,願意為品牌商品、文化旅遊、醫療保健及金融保險等服務消費支付更高溢價。
首席經貿觀測站
258 Followers
首席經貿觀測站
258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