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新戰場!聽懂人話、能聞味道,台廠如何搶攻機器人新賽局?

2025-09-03

139

人形機器人要來了嗎?摩根士丹利預估,2050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上看 5 兆美元!在自動化展現場,達明、新漢、和椿與所羅門等台廠大軍集體亮相,積極搶攻兆元商機,面對人形機器人何時落地應用,各廠也給出第一線的業界觀察。

機器人時代將來  台廠搶占供應鏈

人形機器人要來了嗎?摩根士丹利喊出, 2050 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上看 5 兆美元。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更宣告,機器人會是 AI 的下一個重大應用,「實體 AI 時代已經到來,接下來十年,將是機器人與工業自動化的全新篇章。


這股浪潮,也在台灣自動化展的現場發酵。


走進今年自動化展,人形機器人成為最大目光焦點,場內氛圍幾乎能用「熱烈」來形容。從 AI 大腦、五感升級,到 MIT 自製人形機器人與虛實整合的訓練方法,所羅門、達明、廣運和新漢等各家大廠,紛紛秀出關鍵技術,儼然「Team Taiwan」的 AI 機器人大秀。


延伸閱讀:為什麼機器人要人形?


黃仁勳預告實體 AI 時代將是下一波趨勢熱潮



亮點1:輝達「超級大腦」   三台廠應用搶先全球

人形機器人夠不夠聰明,關鍵在大腦。輝達 8 月 26 日正式開箱全新運算平台 Jetson AGX Thor,被稱為「人形機器人的超級大腦」。Thor 的算力高達 2070 FP4 TFLOPS,比前一代飆漲7.5倍。強大的算力,能幫助人形機器人在現實世界進行更複雜的任務,例如感知、推理、運動和人機互動,從原本單純動作進化到深度智慧的行動,讓機器人更像人。


但事實上,早在輝達「官宣」之前,所羅門、新漢、研華已搶先全球展示技術應用。


「輝達只給台灣三台,我們八月一拿到,兩週內就把所有應用整合起來!」所羅門整合輝達機器人大腦 Thor 架構與 VLA 系統(Vision-Language-Action 視覺語言動作),在展場展示人形機器人的自主判斷、檢測實力,機器人不只聽懂人話、看懂動作,還能辨識場景物件,以精準關節控制抓取目標。


新漢則發表最新人形機器人控制器 MARS400 T10 ,並以模組化的方式,把輝達 Thor 、新漢安全系統及其他感官模組,全數整合在單一AI機器人平台。這等同是,將機器人的「大腦」、「小腦」、「安全腦」與「運動關節」一起打包,減少介面延遲。


所羅門自有的AI視覺技術為機器人提供「眼睛」,結合輝達運算平台,讓機器人在虛擬環境中訓練學習。



亮點2:五感再進化!廣運打造「有嗅覺」的機器人

「未來的機器人,不只會看會聽會想會做,還會聞!」如果大腦決定機器人是否聰明,「五感」則影響它是否夠像人,能和環境互動。過去幾年,市場技術聚焦已趨成熟的視覺與聽覺,觸覺也逐步進化,今年廣運端出新亮點:嗅覺。


廣運和 AINOS 合作,首次展示「AI 電子鼻」機器人能分辨不同氣味,透過感測器與 AI 模型持續學習辨認氣體分子,就像「嗅覺的 Chatgpt」,目前已經能辨識出紅酒、咖啡。後續的應用場景從食品檢測、醫療長照,一路延伸到智慧工廠的品質與安全管控,預計將推出全球首台具備嗅覺的人形機器人



亮點3:MIT 國產第一台!輪型 vs 雙腳機器人各有場景

人形機器人應該是「雙腳仿生」或「輪型便利」?今年展場上各有支持。


和椿選擇仿生路線,首度發表多款雙腳版人形機器人,「接近人形的機器人,更適合原本就為人類設計的工作環境。」和椿推出工業型、服務型、商辦型機器人,現場亮相宛如一支「機器人軍團」。其中,工業款機器人的手部,可依照場景換成夾具或靈巧手,在產線上扮演補位角色,例如,AGV 負責長程運輸,再由機器人上下料、分揀、安裝零件,實際應用在生產製造。


全球協作機器人領導品牌達明,則推出首款台灣自製人形機器人 TM Xplore I,足部以輪型為主,專為檢測、上下料、倉儲搬運所設計。達明強調品牌專注在工廠場景,輪式設計相對更安全穩定、移動效率高,在定點時鎖定輪軸,也能降低整體耗能,適合製造現場的應用。


延伸閱讀:讓機械手臂能看、會想!達明 AI 機械手臂


和椿展出Walker系列人形機器人 (左),按照不同場景需求,手部負重程度不一,達明則首度展出第一台國產人形機器人(右)。



亮點4:虛擬世界練功VLA 成為新戰場

除了硬體設計,另一個關鍵問題是:機器人要怎麼學會新技能?「人形機器人有太多關節和點位要訓練,不可能全靠程式寫完。」所羅門、達明、廣運、和椿都不約而同強調「虛實整合」的重要,因為人形機器人複雜度遠超一般機械手臂,沒辦法用傳統方式訓練


 VLA 視覺語言行動與數位孿生,成為訓練新標準。


過去談機器人學習,多半是基於 LLM 大語言模型,但 LLM 的限制在於:它能生成語言,卻未必能精準轉換成動作。 VLA(Vision-Language-Action 視覺語言動作),是讓機器人「看見影像、理解語言,並轉化為動作」的完整訓練鏈路。這套學習過程往往整合數位孿生技術,機器人在模擬世界不斷嘗試,自我修正累積經驗,再把正確行為搬到真實場景中,如同機器人的元宇宙駕訓班


所羅門現場展示,用戶只要口頭下指令:找出紅色罐子,就能指揮人形機器人在虛擬環境中,反覆自我學習,持續辨識目標、重複演練,讓機器人更快學會新任務。未來,對需要快速導入新產線的製造業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用戶可直接以自然語言下指令,驅動機器人在虛擬空間學習訓練。


虛實整合不只用在人形機器人,包括所羅門、達明與 Epson 的機械手臂,也都透過輝達 Omniverse 數位孿生做訓練。達明最新推出的機械手臂結合 Auto AI Training 系統,也是 AI 模型進行瑕疵檢測後,產線員工在複檢過程同步對模型做標記,「複檢時直接線上 Labeling,可以同步回傳持續訓練模型」,人員複檢時同步進行 AI 系統優化,讓辨識準確率提高 99%,且全在地端完成


雖然各家訓練細節各異,但也意味著,台廠正從產品供應商往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者轉型。



智慧工廠時代已來臨,人形機器人發展仍需時間

綜觀發展趨勢,不可否認,人形機器人正處於議題熱潮。不過,業界對商用化時程仍保持理性。


所羅門董事長陳政隆認為,人形機器人完全落地需要一至兩年,而「仿人手」將是突破關鍵,「六軸機械手臂已經很成熟,但相比之下,人形機器人的手部軸承關節非常多,目前反應速度還是跟不上。」達明也坦言,要到 2026 年人形機器人才有量產可能。


綜合來看,目前更確定的是,AI 智慧工廠」已成為產業發展主流。


例如,鼎新就首推 AI 智能平台,同時與偉勝、友上科技聯合展出,實際展示 AI 貫通 IT 數據(ERP、MES)與 OT 數據(如感測器、AMR、乾燥設備),以自然問答,就能即時產出生產規劃與工序流程。達明與所羅門也在人形機器人之外,實地秀出多款業界運用在軸承、電子零組件的 AI 檢測技術。


僅管人形機器人尚未完全落地,但各廠都認為,在 AI 推進下,機器人發展進程已比過往快速很多。面對機器人浪潮,企業更應即早數位升級與導入 AI 應用,建立自有數據庫,才能在這波浪潮中站穩腳跟。


延伸閱讀:

鼎新、友上、偉勝合作亮相 打造AI自主智慧工廠

AI智慧工廠的數位大腦,打破數據孤島

智慧製造趨勢所

2,467 Followers

製造業要如何做到數位轉型? 數據如何驅動智慧製造? 在這裡,我們分享智慧製造的概念、架構和應用,和你一起深入了解,更多製造的智慧!

企業AI應用

一分鐘體驗企業AI助理

企業+AI 讓企業營運升級

知識主題
智慧製造&工業4.0
缺工議題
AI製造業應用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