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6
楊于嫺
300
產業受關稅的影響不單單是稅率數字,更取決於「美國市場比重」與「主要競爭國是誰」。你搞清楚了嗎?
面對美國的關稅壁壘,許多企業第一反應是看國家和產品的稅率。
但真正的衝擊力道,不僅取決於稅率數字本身,更取決於產業在國際市場中「美國市場佔比」以及「主要競爭國」兩個關鍵。
美國對等關稅是以國家當作基礎類別,截至9月25日,台灣的對等關稅為20%、中國55%、日本15%、韓國15%,但因為每個產業的主要競爭國不同,造成美國關稅對各別產業造成的影響差異很大。
當美國市場佔產業產值超過35%,美國關稅的每一分變動都將直接牽動企業的生存神經。這些產業可謂是本次關稅衝擊的第一波重災區,承受著最直接、最劇烈的壓力。
對這些產業而言,如何管理關稅成本、甚至思考分散市場,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當你的競爭對手關稅比你低…
有些產業雖然美國市場佔比不高,但因其主要競爭對手在關稅上享有更優惠的待遇,使其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價格戰困境。
單就各國關稅比較來看,因為日本和韓國的15%稅率,低於台灣的關稅20%,5%的差距,足以成為訂單得失的關鍵,直接導致台灣廠商在價格競爭力上的劣勢。
而上面提到的手工具、水五金等產業,雖然美國市場佔大宗,但因主要競爭產地關稅(越南20%、中國55%)目前不比台灣低,故這些產業短期並不是因為對等關稅稅率所影響,較多是匯率產生的報價提高問題。
延伸閱讀:從匯率波動,到財務避險的企業實戰指南
台灣塑膠製品、工具機、模具、電子材料主要輸美產品和日本或和韓國的主軸品項和產品定位相近,加上毛利較低,日幣及韓圜等各國匯率貶值的多重夾擊下,台灣20%的稅率正面迎擊日本和韓國的15%稅率是對等關稅風暴下,受衝擊的海嘯第一排影響最嚴重的產業。
台灣電子零組件和機車零組件輸美的多為AM產品,和日本韓國的產品定位不同,且都有嚴格的安規及認證條件,多需一年甚至更久時間,進行驗證測試,短期內難以被取代。
所以雖日本與韓國關稅低於台灣,但台灣產品以AM為主,與日韓兩國汽車零組件主要產品方向不同,短期無明顯衝擊,但長期仍須持續關注日韓廠商切入相關產品市場的狀況,亦須注意美墨等國關稅協議結果。
4月美國CBP公布半導體、電子產品、藥品、鋼鐵、鋁、汽車零件等產品納入對等關稅豁免清單,但「美國國家安全法232條款」讓各別產品需加增有不同稅率等條件,會依據美國公告的狀況持續更動。
製藥(美市場比重14.2%),川普9月25日宣布,10月1日起品牌或專利藥品徵收100%關稅。但台灣輸美多為學名藥、特殊藥品和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CDMO為主,非這波關稅的影響範圍,但後續應持續觀察美國對其他藥品的關稅規定。
扣件因鋼鋁的232條款,美國關稅各國都將調整為50%,將和下游廠商商討成本分擔的方式,匯率影響毛利的幅度更高。
電子材料因為和半導體晶片的基板,未來也會受到晶片稅及半導體232條款所影響,也需要持續注意相關資訊。
5月汽機車零組件(美市場比重39.9%)232條款公告稅率為25%,高於日本15%的單一稅率,所幸目前台灣主要的AM產品市場和日本經營主軸不同,但後續應持續注意其他國家和日本的關稅及產品定位。
而半導體(美市場比重3.5%)和生技特化(美市場比重11.6%)等產業,目前尚未公布最終的稅率。
綜合來看,無論是身處「重災區」還是「相對弱勢區」,關稅都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營運變數,再加上匯率波動的問題,透過方法提升企業韌性。
企業必須清晰地認識到自身產業所處的競爭位置,才能制定出最有效的應對策略,無論是最基本的從內部優化成本,還是調整供應鏈、轉移市場,第一步永遠是—認清局勢。
系列活動
《關稅最前線》從關稅匯率衝擊到營運轉機,省一塊就是賺一塊
2025/09/30(二)~2025/11/11(二) 15:00~15:40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