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8
就享知作者群
94
面對難以預測的世界局勢,企業應穿上AI盔甲,能極速決策,精準降本提效,並透過數據預判風險、強化韌性。同時,將知識資產化,全面提升競爭力與應變力,將危機轉化為轉機。
川普發起對全球企業的突襲,包含匯率和美國關稅的各種劇烈變化,台灣對美國20%關稅能維持多久?誰都說不準。雖然政府祭出智慧雙軸轉型及開拓多元市場等補助方式,助企業穩定產業競爭力。
但灰犀牛不斷發生的同時,企業更應省思自身的狀況,早點打造韌性體質,不斷優化本身的狀況,不論未來發生甚麼挑戰都不用擔心。
韌性企業是指企業在面對快速變動、充滿不確定性、如「瘋狗浪」般的變局外部環境時,能夠穩住腳步、強化自身體質、調整策略並持續自我進化,以將危機轉化為轉機,確保永續營運的能力。企業韌性,就像是人的耐力。
心理耐力是遇到任何壓力或挫折,都能保有元氣,持續面對困難。企業財務抗壓性,就像心理耐力。
肌肉耐力是雖然跌倒,都可以隨時快速站起來,即使是顛簸的上坡路,也可以長時間爬上去。企業透過精實管理達成營運恢復力,就像肌耐力。
打通神經元和任督二脈,不只讓大腦分析思考更清晰,也讓身體氣血更通暢更健康。企業利用數位系統、AI加上數位數據,就像打通任督二脈,更聰明智慧。
人穿上變形金剛的盔甲,就像企業透過自動化和AI等科技,用數據驅動企業智慧,全面提升競爭力與應變力,化挑戰為轉機。
韌性企業首先必須深入了解自身的財務體質,將企業營運的基礎建立在清晰的成本金流分析之上。精準地掌握獲利能力,這仰賴於對成本結構的深入分析與細化管理,以避免「賣越多、賠越多」的情況發生。
透過AI毛利模擬決策工具,分析不同關稅稅率下的毛利率變化,並進行「毛利臨界點診斷」,評估哪些產品增加關稅成本後,仍具獲利價值,避免「賣越多、賠越多」的情況,即時為企業建立接單底線。
透過數位系統的數據資料,更有效率地將成本進行全面盤點和追溯,重新建構獲利邏輯,將隱形成本顯性化,並針對營運流程中,造成成本浪費的問題點「對症下藥」。
應該將所有成本結構化(如原材料、生產、運輸、行銷等)完整列出,解構所有成本,挖掘每一個成本優化機會,並能精確計算對總成本與利潤的衝擊。
並精確計算產品的實際成本,利用數位系統中的BOM表(物料清單)展開所有材料和零組件的來源。若有超過20%使用美國產地的零組件,則可將美國設為原產地,就不在美國關稅的影響範圍。
美國關稅只針對產品「生產製造」相關成本進行計算,若能從成本結構中實際區分出「服務、行銷、維修保養」等和生產製造無關的成本,在申報源頭就能不須計算美國對等關稅造成的額外費用。
利用數據建立財務模型,便於即時檢視現金流、流動資產、負債比率等財務指標,以評估企業承受關稅衝擊的能力。面對關稅帶來的額外成本,企業應重談貿易條件,明確關稅負擔方,以減少對現金流的壓力。
企業面對像是匯率和美國關稅難以預料的挑戰時,更應以精實管理的精神一樣,聚焦在「減少浪費」,不只「降低成本」更「提高效率」,同時做到「省一塊錢,就是多賺一塊錢」,維持營運基礎能力。
精實管理的核心重點在減少「七大浪費」,包含庫存浪費、等待浪費、不良品浪費、動作浪費、加工浪費、製造過多(過早)浪費、以及搬運浪費等。工廠執行精實管理,最基本可以達到以下效果。
「少浪費就是省錢」,減少無效工時,能降低人員和設備無法有效產出的成本浪費。
透過導入透過引入數位系統和IoT技術,使機台狀態可視化,當機台異常時立即發出警示,讓相關人員能即時處理,避免因等待物料、設備故障等問題,當造成的停工待料的停等時間浪費。
「不做錯就是省錢」,避免重工能減少材料、設備折舊和人工的額外損失,造成成本浪費。
利用數位系統和標準工時做到即時數據可視化,優化生產排程,從訂單設定安排機台、物料和人員生產,不只縮短製造週期、優化人力及設備配置、更快反應市場變化,減少重工並提升整體營運效率。
「不積壓就是省錢」,降低存貨能減少資金佔用及物料價值衰減的風險。
透過數位系統做好庫存和訂單管理,精準計算存貨狀況、訂單需求與供給,避免過度生產導致存貨積壓,更減少空間佔用。
「省電就是省錢」,工業電費多次漲價,節能減碳是企業必要的課題。
引入能源管理系統和IoT電表技術,監控各機台的即時用電量,並分析各設備的耗電狀況,找出用電異常的吃電怪獸。像是波爾澌透過數據監控找到問題後,更換新的空壓機,用電量立即顯著下降。
透過精實管理的消除浪費(尤其在等待時間、能源消耗)、提高效率(縮短製造週期)、數據驅動決策和持續改善,融入到其數位轉型中,使得企業在面對外部挑戰時,能夠更好地「穩住腳步」,實現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
不確定的匯率和關稅問題,不只加劇企業維持營運的困難,更挑戰傳承問題。企業要能快速反應市場各種突然變化,要能將過去的資訊沉睡、經驗依賴、行動滯後等問題轉化為數據驅動的智慧決策,才能在多變的市場中建立競爭優勢。
企業要能靈活即時反應所有問題,應該利用AI和科技「打通任督二脈」增加決策效率。使用AI的第一步是企業的數位數據收集,企業的資訊和行動才能保持即時且暢通,變得更聰明智慧,企業可以怎麼做?
企業應掌握數據的核心樞紐,像是ERP系統包含訂單、庫存、採購和財務等關鍵資訊,能精準計算外銷產品成本,並透過BOM (物料清單) 追溯所有材料和零組件的來源廠商、地區,甚至碳排放量等資訊。
同時整合MES中的「訂單需求交期、物料採購、設備稼動」等資訊,助工廠在有限產能下,進行準確派工和產能平衡,對於應對小量多樣訂單和急插單尤其重要。
資訊數位化,才能實際打造企業的AI大腦,但企業存在很多實體單據。利用像是「生單助理」自動識識並處理多種格式的採購等格式的單據的AI工具,將手動登錄時間從3分鐘縮短至6秒,效率提升高達96%。
▌設備數據可視化與即時監控
IoT技術讓設備與生產流程「即時可視化」,實現對設備運行狀況機台和用電量的即時監控。收集設備IoT數據建立模型,能協助「提前預警」設備異常,預防性維護與減少停機。生產力可提高25%,故障發生率降低70%,維護成本降低25%。
▌知識與經驗傳承
AI設備助理能即時監控設備狀況並發出警示。若發生異常,它能依據經驗知識提供「異常解法」和「修理異常代碼建議步驟」,並將異常數據和修復經驗「封裝」至知識庫,解決「老師傅不在,全廠癱瘓」的問題,實現經驗傳承。
在目前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如關稅變動、匯率波動)下,企業面臨「環境變動快速」、「資訊龐雜且分散」以及「決策依賴個人經驗」等挑戰,僅靠經驗法則已難以應對。
利用已收集的數據建立AI模型並進行深度分析,助企業能夠更快速、更精準地掌握全局,做出貼近市場脈動的戰略決策,將這些挑戰轉化為轉機。
企業導入AI初期應選擇「能快速創造價值的低風險應用場景」。鼎新將AI融入企業既有流程,提升單點效能並重構企業流程與管理模式,以最小成本、最大彈性逐步實現AI轉型。
利用數位系統整合不同來源的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並透過IoT技術採集即時、可視化的設備與營運數據。讓數據從「資訊沉睡」轉化為有價值的「企業智慧資產」,為後續的AI應用打下堅實基礎。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