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關稅時代「川劇變臉」成常態 如何撐過這場長跑?企業短、中、長期因應策略

2025-07-21

37

8月1日,美國對等關稅展延大限就要到期,目前已公布的20幾個國家中,除了達成協議的英國10%、印尼19%、越南20%,其餘國家幾乎都在25%以上。鋼鐵、銅、車用零件等重要商品的進口稅率也都將提高,對全球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包括台灣在內,將產生深遠影響。面對關稅政策的各種「快轉慢變」,能精準掌握數據、快速計算出成本的企業,將成為這場長跑的贏家。

關稅戰中氣要夠長 精準數據是關鍵

美國對等關稅戰啟動至今,日日上演「川劇變臉」,據外媒統計,川普光是在關稅政策就出現高達28次立場轉變。而在近期寄出的首批關稅通知信函裡,包括日本、南韓、越南等國,都發現早前談好的稅率全數被推翻。


近年成為產地熱門首選的越南,基礎稅率雖然從46%降至20%,但又額外被加徵40%的轉運貨物稅。只要美國海關認定「中國產地改標成越南」或「中國零件比例超標」,一律課徵40 %。


這反映出美國不再容忍以「生產轉移」來逃避關稅,而要求供應鏈來源透明,申請原產地證明將比過去更加嚴格,資料必須更完備,包括原物料採購來源比率、發票、進口清單、生產流程等,都要全面上傳審核。


在此情形下,「精準數據與資訊」將成為企業應對關稅長久戰的關鍵。


這包括,透過毛利臨界點模擬推估做「預警」,強調「透明性」的產地與成本細節,以及「調優」導向的AI提效工具、成本管控,再到長遠的「轉型」策略。各企業組織唯有從精準數據出發,具備足夠韌性、快速因應,才可能在關稅戰裡耐打且氣長。




多變關稅下的實用應對策略

短期:優化數據管理 找出降價空間

過往企業常見的佈局模式為:從中國大陸進口材料,在越南包裝生產、出貨到美國,產品即可視為越南出口。但川普政府的核心訴求是推進製造業回流美國,在「來美國製造」的原則下,原產地規則,不再是換了包裝就算數。企業改到何處設廠都會面臨挑戰,如何從規則裡找出有利之處施力,將是重要的第一步。


而關鍵方式之一即是「成本剝離」:哪些機器、材料或授權來自美國,從扣掉這些「美國價值」的數字去課稅就能省下不少錢。


舉例來說,若產品報關要250元,而以原先台灣的對等關稅32%計算,稅金為80元。但若其中有20%美國成分,不論是材料或技術,其價值100元,那麼250元扣掉100元的美國價值、報關32%後,稅金便降為48元。


也因此,詳盡的數據資料佐證將會是重點。過往僅從最終產品交代產地資訊,但未來,溯源追蹤整個「產品結構」,包括原產地來源、材料,品號,甚至最終產品裡多少百分比來自美國,都有機會為自己爭取到有利的降價空間。


再進一步,透過BOM表呈現投料批次、與來源相關的生產、採購、存貨、異動紀錄,加工過程中哪些部分可使用美國技術,若能在平台上一站式統整繁複資訊,有效率地呈現清晰資訊,將可因應各種又急又快的突發狀況,降低衝擊。


關稅多變下,急短單可能更頻繁,企業要優先檢視ERP等系統,是否能即時且精準統整各項數據。(圖片來源:pikisuperstar)


中期:快狠準算出成本 搶得訂單先機

在無法改變外部關稅情勢下,企業成本試算就成了決勝重點。成本底線、定價策略、議價空間,在不同國家銷售的產品內容、獲利佔比、因應韌性,都是企業必須掌握的基礎。


清楚掌握真實的成本數字、獲利結構,再透過即時性的外部數據,諸如匯率、產地關稅和參數,將資料匯集到數據中台,確保資料的即時、正確與一致性,才能進一步試算出不同產品的成本與獲利能力,利於移轉訂價或供應鏈採購議價的動態應變能力。


但單是要撈出大量數據,企業往往得耗上大量時間與人力。企業內部目前的ERP能不能快速做出這方面的運算?或是,我們還在為了些微毛利精算成本時,別人已經把單搶走了?也就是說,未來企業的勝出關鍵在於「速度」和「準確度」,「試算效率」將會是訂單爭奪戰的勝出關鍵。


利用不同數據內容,快速試算、模擬分析毛利臨界點及利潤分佈區域,才能為個別產品制定專屬策略。此外,模擬不能是一概而論的大數據,需要代入不同情境,包括個別產品屬性、面向、要賣去哪個國家,以及當訂單突然被更改標準,能不能馬上收到預警因應?


算得快,還要算得準。當前的ERP不同以往,得要符合國際間多變的遊戲規則與要求。與競爭對手劃下分水嶺的瞬間,就取決於系統的整合能力與估算效率。



長期:體質調優 沒事養身有事保命

除了中短期的應變,有沒有不管川普怎麼變,只要企業持續進行,未來長期都能受益的策略?


在關稅、匯率變動劇烈下,企業隨時面臨急單、短單,甚至為了搶單,改變生意模式。在後關稅時代,變數眾多,不能只是單純應對關稅或匯率問題,更應該以「內部體質調優」應對各種外部波動。


具體而言,短期調優可以降本為主,長期則要聚焦提效


以降本來說,「減少浪費」會是企業最容易看見成效的方式。「能源優化」即是其一,導入能源管理系統,按照不同單位、職能設定目標,優化作業流程,提升能源效率。若企業本身是耗能產業,那麼就有更多節能調優的空間。



「減少停等浪費」則可藉由IoT物聯網,讓設備與生產流程可視化,減少停等時間。設備異常、等待叫料或備料、排程不當而空轉,當這類停等的時刻愈頻繁,廠房、機台沒產值卻照樣開著,相對單位產品成本就會拉高,因此建立一個更有效率的生產與派工體系,減少工時與生產成本浪費,是長期調整體質的重要關鍵。


「品質調優」亦能同步進行:提高產品良率、改善製程甚至加工程序、重工問題,都能減少浪費。


以提效來說,則可落實在管理面。未來少子化趨勢下,人力供給將愈來愈少,如何運用自動化系統改善營運效率、與AI協作,發展所謂的「數位代理」,達到價值鏈裡的高效率、高效益、高附加價值、高彈性四大成效,長遠來看,更能強化企業整體競爭力。



延伸下去,亦能幫助企業思考如何採取「分散市場」策略,在大家都要移轉產地的狀況下,要選政治環境相對安全的國家還是有地利之便的地方?過去走的南向是否還適合?未來在拉丁美洲或其他地區該有什麼佈局?透過更精準的數據分析與AI策略建議,能對成本面、資金面、投資面展開更全盤的規劃與推動。


亂世之中,更要穩下腳步、養好體質,而盡速投入並掌握數據整合技術,將能獲取核心戰力,在這場關稅戰役中取得先機。

系列活動

關稅特別企劃 : 從應變到進化,企業AI突圍新戰略

2025/07/23(三)~2025/07/23(三) 14:00~17:00

知識主題
設備數據
IoT物聯網/機聯網
供應鏈管理
跨境經營策略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