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訂單卻無法生產?精實管理揪出無效工時

2025-10-15

85

製造現場就像一部運轉中的機械,只要有一顆齒輪卡住,整條生產線就會停擺。許多企業明明訂單滿滿、設備齊全,卻總覺得產能不足,關鍵不是效率太低,而是被「無效工時」悄悄吃掉了。

有訂單卻無法生產?問題藏在無形浪費中

對製造業而言,「產品做好、交期準」似乎理所當然,但若缺乏透明資訊,即使訂單滿滿,不斷趕工接單,仍可能陷入產能不足的窘境。


成立於1978年的鋒泉螺釘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鋒泉螺釘的銷售版圖遍及美國、歐洲及亞洲各國,業績蒸蒸日上,公司決定擴廠並引進新設備後,結果反而常出現「有訂單、卻無法即時生產」的狀況,平均交期高達126天,主因在於:

1.等單上線:新產品開發評估不完整,導致反覆修改重工。

2.等待模具:模具缺乏壽命管理,導致無模可用。

3.產能佔用:訂單變更卻沒有有效溝通,排程與交期錯位,造成產能閒置。

 

簡單說,明明有產能,卻被浪費在等待、重工、溝通斷鏈上,這也是許多製造業的共同寫照。面對這樣的困境,真正解方不是買更多機台,而是要從源頭開始優化流程、縮短等待時間、提高生產掌握能力。

 


成本黑洞!無效工時會讓你的努力大打折扣

鋒泉螺釘的例子,反映出製造業常見的盲點,企業為了提高效益,希望降低成本,但仔細盤點,問題並非人不勤、物價高,而是因為「被浪費」而導致愈做愈虧。


在〈製造業必學的成本控制:消除無效工時〉提到,精實管理起源於日本豐田生產系統(TPS),核心理念為「用最少的資源,創造最大的價值」,目的是消除生產過程的各種浪費,包括等待浪費、不良浪費、動作浪費、加工浪費、庫存浪費、製造過多(過早)浪費、搬運浪費等七大浪費。


其中,等待浪費、動作浪費、加工浪費都是形成「無效工時」的主因也就是「生產中沒有生產價值的空轉時間」。鋒泉螺釘的問題情境,正是「無效工時」的具體表現。


延伸閱讀:精實管理TPS,助企業數位轉型



數位工具讓浪費現形,問題一目了然

要消除浪費,必須先看見浪費,才能揪出不必要的時間成本。製造業需要導入IoT、AI與資料視覺化工具,協助掌握現場真實狀況。


這些數位工具就好比「行車紀錄器」,還原問題情境才能發釐清責任。同樣地,在製造現場,當產品異常時,透過機台自動紀錄的數據(如壓力、溫度、轉速等),即可快速回推問題原因,減少排查時間,不再需要人工一點一滴回顧流程,而能精準針對問題根因對症下藥,降低重工與不良率。


此外,聯網後的設備也能自動監測稼動率、OEE、良率與停機原因,提供即時準確的決策依據,就像日常監測健康狀態的「智慧手環」,幫助企業掌握效能,隨時調整排程。


鋒泉螺釘導入「可行性評估、排程計畫、產銷協調、模具管理」四大機制,例如,模具壽命與庫存全面數位化,成本掌握能力與報價反應速度大幅提升。這些成果說明:縮短無效工時,不只是提升效率,更是提高競爭力的關鍵


延伸閱讀:鋒泉螺釘的成功變革之道


數位工具可以協助人員掌握現場真實狀況,圖源:Freepik



從「看不見」到「做得好」,精實管理讓製造現場更有韌性

當無效工時被有效降低後,企業能達到更快交付,降低庫存風險,也能提高客戶滿意度與信任感。


製造現場每天都在進行無數決策與執行,每一項無效工時背後,都藏著等待、錯誤、溝通不良。唯有導入精實思維、善用數位工具、提升跨部門協調能力,企業才能真正從「被動等待」走向「主動掌握」。


未來製造業的進步關鍵就在於:數據是否清楚、決策是否快速。導入「看得見的管理」、連結「數據驅動的決策」,無效工時將被最小化,生產良率自然隨之提升,打造穩定高品質的智慧製造現場。

智慧製造趨勢所

2,490 Followers

製造業要如何做到數位轉型? 數據如何驅動智慧製造? 在這裡,我們分享智慧製造的概念、架構和應用,和你一起深入了解,更多製造的智慧!
知識主題
專案管理
生產資訊
設備數據
採購/庫存/成本管理
IoT物聯網/機聯網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