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9
詹雯婷
52
少量多樣的訂單模式,臨時抽單、插單、變更急件,這些情境已成為製造業日常。當客戶詢問「訂單進度到哪裡」、「能否提前交期?」,企業是否有把握即時判斷和回覆?關鍵就在於即時資訊的掌握。
傳統製程管理多仰賴人工與經驗。例如,「下班前抄寫、隔天再輸入」是常見模式,不僅容易出錯,也無法即時反映現場狀況。一旦有突發變動,常因回報延遲而錯失處理黃金時間,導致品質不穩、報廢增加、交期延誤,甚至流失訂單。
豐田的「精實管理」TPS,就是為了消除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浪費,包括等待浪費、不良浪費、動作浪費、加工浪費、庫存浪費、製造過多(過早)、搬運浪費等七大浪費。
其中,等待浪費、動作浪費、加工浪費都是形成「無效工時」的主因,也就是「生產中沒有生產價值的空轉時間」。例如:等待物料、換模換線過久、機台維修延遲、排程不準。
缺乏即時數據掌控的生產現場,就像「黑箱作業」,因為不清楚實際情況,只能憑經驗和「手感」估算,無法快速應變。最終往往投入更多生產時間、人力和成本,造成各種隱形浪費。
打個比方,我們使用外送平台會透過狀態顯示,清楚訂單狀態。餐廳經理也能透過管理後台,即時看到外送員位置與訂單進度,有沒有延誤、是否跑錯路。
要先看得清楚,才能揪出問題,避開不必要的浪費。對應到製造現場也是如此。
導入物聯網(IoT)後,管理者同樣能即時查看設備狀態,包括生產、待機、警報、保養中等,不必依賴作業員回報或親自巡場。這不但節省巡機時間,也能即早發現異常、停機,或能哪台機台最優先可用,提高排程精準度。
因此,許多企業已開始導入IoT物聯網與MES製造執行系統,將設備運作、工時報工、生產進度、用電耗能等資訊數據化和視覺化,建立即時管理機制。
以睿宸永業為例,該公司一直依賴人工手寫日報表,逐筆輸入ERP,資訊落後且容易出錯。主管得每天親自巡場,但異常原因並沒有報表統計,後續也無法進行改善。
在導入IoT物聯網後,透過看板和手機APP可以即時掌握設備狀態、工單完成率、閒置工時、報工進度及良品數量,系統會自動上傳運轉狀態,並進行趨勢管理分析,異常時即刻通知人員處理,降低停機損失。
導入後的成果顯著,報工時間從20分鐘縮短至3分鐘、設備稼動率提升20%、調機效率提升20%。不只減低現場行政負擔,生管與業務也能即時掌握進度,當客戶有改單、插單需求,能迅速排程與回應,客戶滿意度明顯提升。
即時可視化不只能找出浪費關鍵,降低無效工時,也是企業提升永續競爭力的關鍵。重點效益包括
•提效降本:減少人工作業,提高資料準確率,加快異常處理。
•強化決策敏捷性:即時數據支持動態排程與現場管理,快速因應市場變化與客戶需求。
•奠定智慧製造基礎:IoT物聯網就像工廠的神經網路,能即時收集並保留生產足跡,不怕資訊流失,為智慧製造打下起步關鍵。
無效工時的存在看似隱形,其實是成本的巨大浪費,更重要的是,反映出資訊斷鏈與決策延遲。唯有透過數位工具實現即時可視化,讓每一分工時、每一台設備都被看見與善用,才是走向高效率、高競爭力工廠的關鍵動力。
智慧製造趨勢所 | 精選頻道
2,489 Followers
智慧製造趨勢所 | 精選頻道
2,489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