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應如何改善高存貨的問題,進而降低資金積壓風險呢? 為了有效防止異常存貨之發生,企業需全面檢視存貨的策略及管理機制,並盤查異常存貨發生的成因,透過流程監督與日常管理機制以降低存貨成本的積壓。
存貨備料策略的兩大重要元素分別是量和時間,也就是決定買多少量才合理、什麼時間買才能達到供需平衡。不論是買多少,還是何時買,最重要的是掌控Lead Time(交期時間),包括訂單交期、採購交期、生產製造交期。
針對何時買,通常我會請客戶列出關鍵熱銷品的BOM來做產品交期塑模,如下圖,從而找到採購、生產的瓶頸,作為制定備料策略的依據。
和買多少相關的參數有3個,分別是安全存量、補貨點以及最小批量。
(1)安全存量(SS,Safty Stock)
安全存量以【採購前置週期】耗用量為主,需要精確掌控每一顆料的Lead Time,並定期檢視正確性。安全存量的計算方式可以參考下圖中的計算公式。
安全庫存量的由來是在保證生產的基礎上做最少量的庫存,以下這些情況都需要設定料件的安全存量。
設定安全存量需遵循三大原則:
(2)補貨點(ROP,Recorder Point)
補貨點是啟動訂貨時的貨品單位數,一旦存貨量低於補貨點就要補給訂貨,因此,補貨點其實就是一個合理的庫存量。
Lead Time也是補貨點的影響因素之一,會因為生產產出頻次與採購頻次而改變。如下圖,如果採購週期從21天變成7天,就會降低庫存的合理備料水位。
(3)MOQ最小批量
生產限定MOQ常見原因:
基於以上原因,各部門可採取的應對措施如下:
【研發】
【採購】
【生產】
【業務】
如下圖,以銷售量和產品穩定性作為維度,我們可以劃分出四個象限,這四個象限和A-D這四種存貨備料策略應該如何對應?同時,也請大家想想看,哪一個象限要備最多庫存?
答案是第四象限,也就是右邊B的圖形。因為它的需求量大,但是卻不穩定,為了避免缺料的風險,公司就必須準備多一點的庫存做因應。
根據每個象限的特性,我們可以分析出每個象限的備貨策略。
最後,我們就能夠知道這四個象限對應的備料策略,如下圖。
因應企業營運活動的效率及市場供需,存貨的價值與有效性常與時間賽跑,若未妥善管理,存貨就會變成異常存貨。而存貨是競爭力的展現,但亦是成本壓力。企業為了滿足客戶短交期訂單、高達交率,不得不採用高存貨來因應,如何雙贏及權衡是一個非常挑戰的課題。
想要進階學習《存貨管理》相關議題,推薦您相關課程資訊
【線上課程】
【面授課程】
知識學院
543 Followers
知識學院
543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