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取得影片資訊

經營管理

碳中和

ESG政策法規

數據分析&雲端

產業淨零趨勢分享(上)_「說道理」

國內、外淨零政策相繼上路,蔡英文總統也認為淨零排放是台灣無法迴避的,因此,2050淨零轉型是臺灣的目標。許多國際大廠陸續提出碳中和目標,也要求供應鏈做出相應承諾。因此,對於企業而言,淨零成為必考題。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企業該如何著手進行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呢?

850

・2023/08/08

地表升溫危及人類生存,淨零是唯一解方

1.地球氣候現狀

200多年來,全球工業化使用了過多化石燃料,導致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越來越高,氣候變遷造成了地表溫度的持續上升。原本青山綠水的地球已經變成大部分是褐色或者深色,人類需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重視淨零,不然將無法在地球存活。

 

2.淨零是唯一解方

根據聯合國制定的目標,從2022年到2030年9年間,只能升溫0.4度,要達到這個目標,淨零(Net Zero)排放是唯一的解法。除了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碳捕捉和碳抵消也是淨零的方式。另外,需要控制的溫室氣體除了二氧化碳以外,還包括甲烷、氧化亞氮、全氟碳化物、氫氟碳化物、六氟化硫、三氟化碳這6種氣體,都以二氧化碳每噸當量來計算其排放量。


各國陸續宣示淨零,勢必影響企業經營

1.淨零目標宣示現況

聯合國會員國陸續宣示未來要達到淨零排放目標,已經直接影響到各個國家、地區、城市和企業。



2.臺灣現狀

蔡英文總統前年在臉書提出淨零排放是台灣無法迴避的,她認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不僅能夠降低氣候變遷的速度,還能改寫經濟邏輯,誰能率先發展新技術、建立新模式,誰就能在新的全球局勢中,把握住關鍵地位,因此,2050淨零轉型也是臺灣的目標。


國內外淨零政策法規上路,產業總動員

目前國內、外淨零政策法規已經上路,國內如環保署、金管會,國外如CBAM碳關稅、CDP碳揭露提出了相關政策,將碳排放量變成國際產品成本,推動淨零產業總動員。



品牌大廠淨零承諾,帶動供應鏈減碳動能

1.產業龍頭的淨零目標

產業龍頭企業帶頭呼籲淨零政策,紛紛提出2030年碳中和目標。

  • APPLE:2030年,所有業務及其製造供應鏈都會實現碳中和。
  • NIKE:2030年,自有營運據點溫室氣體排放減少65%;供應鏈溫室氣體排放減少30%,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目標。
  • 台積電:加入RE100倡議,2030年40%使用再生能源,2050年達100%。
  • adidas:2030年自身及供應鏈溫室氣體排放與2017年相比減少30%,2050年實現碳中和。


這些國際大廠紛紛提出碳中和目標,也要求供應鏈做出相應承諾。因此,對於企業而言,想要做生意,淨零成為必考題。


2.台積電的做法

2020年台積電跨出降低碳排放第一步,分別從內部和外部著手。

  • 對內:從碳盤查起步,每個月檢視進程。

台積電是全球第一家加入RE100組織的半導體公司,承諾到2050年底前,全球據點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從碳盤查開始,每月開會檢視使用能源的狀況。


  • 對外:供應商蓋新廠,也導入節能評估。

2022年開始,台積電邀請供應商一起訂減碳目標。高碳排供應商需取得溫室氣體盤查證書,建新廠也需導入節能評估,供應鏈在2021年節省1.3億度電。


積極修法加速減排,提升產業競爭優勢

為了加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提升產業競爭優勢,我國在今年(2023年)2月15日公布環境氣候變遷法,此法係由環保署的氣候變遷辦公室研擬提出的,內容包含6項具體做法。



企業如何執行溫室氣體排放減量

1.碳盤查

針對7種溫室氣體排放,進行全廠排放量盤查,以二氧化碳每噸當量計算。碳盤查主要依據需求而定,不是一定要做。


2.由基礎到進階做減量

從溫室氣體盤查建立基礎資料,掌握碳排熱點後,由基礎到進階,進行碳排減量。

 

3.團隊合作

企業減碳必須上下一心,高層、從業人員、供應鏈成員一起努力。


4. 碳盤查時程

企業需依據金管會去年公佈的永續發展路徑圖,在規定的時程完成查證。


5.淨零是挑戰也是機會

淨零牽涉範圍廣,對企業而言是挑戰,同時也帶來新的需求,是供應鏈最好的機會。


延伸閱讀:產業淨零趨勢分享(下)_「做得到」


想要進階學習《賴樹鑫》老師相關課程,推薦您相關課程資訊

【線上課程】

ESG概論與利害關係人議合

採購與供應管理的全球黃金標準與永續議題

ESG綜合績效評鑑標準與實務案例

【面授課程】

業務與採購成功談判實務

ESG管理

ESG概論與利害關係人議合

瞭解ESG的概論與規範,利害關係人的衝擊與可達成的效果,更積極地與利害關係人議合以取得其支持與承諾

延伸閱讀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