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2
林呈欣
563
「企業在ESG 績效」與「企業財務表現」,存在著高度正相關。雖然企業在 ESG 的投資與花費,企業推動 ESG 可以創造長期上影響力,但是企業在短期內要投入相當多的花費,這也會影響到企業短期獲利。如何在短期獲利與長期影響力之間兼顧?本文提供一個具體可行的兩全其美的做法,就是「用碳權經營來實現企業 ESG 經營」。 本文提出「碳權經營」的概念。「碳權經營」不單只是買賣碳權,企業具體落實碳權經營,應該在於讓企業經營活動都能夠與創造出碳權相關聯,並且運用碳權經營來將所有企業做好事都收集成為碳權而賺到錢,碳權經營的最終成果就是「碳權」,可以增加企業資產,減少企業負債。
「碳權經營」來將所有企業做好事都收集成為碳權而賺到錢的具體作法,就是「用碳權橋接 ESG 的『E』與『S』,碳權成為企業 ESG 經營的加速器」。
「碳權」是真實資產。在排碳有價化的時代「碳就是錢」,因為這樣,企業就必須建立並記錄「碳帳本」,為惜碳、減碳、創碳的過程當中,需要列入財務報表中進行必要的揭露,將排碳被視為「應有負債」或者「應付帳款」等;反之而減碳是有價值的活動,因為可能可以創造「碳權」,企業擁有「碳權」就是擁有真實資產。
企業做好事都收集成為碳權而賺到錢,當企業做好事,若可以同時達到多項 SDGs,就是可以創造企業的「碳權」。好的碳權其價格更高,像是高價格的「藍碳」。在此提出一個《Climate, Community & Biodiversity Standards》的實例。
2022 年 11 月,華邦電透過新加坡 CIX(Climate Impact X)參與全球碳權交易平台拍賣,得標取得來自巴基斯坦紅樹林保育專案碳權(VCS Project ID: 2250,Delta Blue Carbon – 1,Blue Carbon Removal)的自願性碳權。此紅樹林保育專案涵蓋數種瀕臨滅絕物種的棲息地,總面積超過 35 萬公頃,除了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之外,並達成 SDGs 的 14 項,為當地 4.2 萬名居民,提供乾淨飲用水與提供 2.1 萬工作機會,也提供保育教育訓練、公共衛生與性別平權。
推薦閱讀:透過自願性碳抵換額度來取得碳權,未來一系列挑戰就此開始
這樣珍貴的天然「藍碳」,第一次拍賣交易 25 萬噸,結算價格為每噸二氧化碳當量為 US$ 27.8。這個兼顧到 ESG,符合做到 SDGs 的 14 項的「藍碳」的價格,遠高於其他只做到關注環境的「碳權」的平均價格的兩倍以上。這就是企業做好事又能夠賺到錢。
至於企業「碳權經營」該施力在那裏?
第一是「自然為本」,從自然為本出發,就是從企業自身的活動中做好 ESG 的「S」之外,還做好 ESG的「E」,像是從國際上偏僻的地方認養濕地。兼顧到ESG的「S」與「E」,以此取得高價值的碳權。
第二是「循環經濟」,透過循環經濟可以有效的取得具體成效。透過上述「自願性減碳」的兩個重點來取得碳權。
第三,投入資金來研發技術來取得「移除碳」的高價值的碳權。
企業的「碳權經營」,需要有雄心,而且提早佈局。
在此建議可以讓企業來學習,微軟這個全球最有名的成功案例。微軟過去十年來有幾個重要的行動。根據微軟的多本永續報告書《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Report》的內容所載,微軟在 2012 年開始在公司內部推動內部碳定價(ICP,Internal Carbon Pricing),確實對公司在各部門、各產品線的碳排(直接排放、能源間接排放與供應鏈的間接排放),收取公司的內部碳費。日後微軟籌措 10 億美元的「氣候創新基金」,並以此基金來投入除碳科技的研發、協助供應商降低產品碳足跡(Product Carbon Footprint),並在 2021 年開始進行綠色採購。微軟在 2021 年媒合澳洲農企的大規模土壤碳權交易。
微軟過去遵循著七項重要原則來持續做:包括以科學與數學基礎來取得數據、為公司的碳足跡負責任、持續投資新的減碳與碳移除技術、號召並提升全球顧客減碳能力、確保公司在資訊揭露上的透明度、公司在與碳相關的公共政策議題上發聲並響應,以及招募理念相同的員工。微軟終於獲得重大成就,在 2020 年宣布達成 2030 年將達成負碳(Negative Carbon),以及 2050 年時將達成自微軟成立以來的所有溫室氣體排放,全部都做到碳中和。
除了有這樣的「雄心」之外,只能夠投入大錢才能夠做嗎?中小企業如何來做呢? 在此提出「淨零轉型三策略」,也就是「惜碳」、「減碳」與「創碳」,以下具體描繪。
第一、「惜碳」。重新盤點不必要的活動來減少碳排。惜碳落實在範疇一、二就是辦公室與工廠的照明、空調。惜碳落實在範疇三,就是減少出差。
第二、「減碳」。在製程節能來減碳,但由於廠房的空間有限,或者投入設備的成本太高,這都造成在製程節能的成效逐年將會愈來愈有限。在循環經濟與綠色供應鏈上的努力,讓範疇三的減碳效果上將持續有明顯成效。「減碳」是需要透過數位化,對減碳進行管理來進行有效減碳,導入「AI」、「IoT」配合「減碳方法學」來收集更多數據,來進行智慧化減碳,並運用智慧化來提高減碳效能與減碳效能。
第三、「創碳」。企業的「碳權經營」積極開發碳權。透過內部碳定價來取得公司未來在「創碳」所需要的基金,找到能配合在「減碳」時投資的數位化系統「AI」、「IoT」,以及能取得碳權的「減碳方法學」,來形成有價值的碳權,特別是取得兼顧到 ESG 並符合 SDGs 的高價格碳權。這些碳權將可讓公司能夠持續執行像是微軟公司案例的「淨零轉型三策略」。
中小企業如何來做呢?值得一提,筆者目前與國內中小型企業,一起執行「淨零轉型三策略」的專案,認為其中最關鍵的是「內部碳定價」制度。「內部碳定價」制度有多達八種,以下簡述兩種常見的「內部碳定價」作法,提供大家參考。
公司認為排碳要付出代價的前提下,對排碳對象(部門、廠區、產品別等)來收取內部碳費。這將會造成內部的營運成本提高。 優點:
缺點:
不收取內部碳費,不會造成內部的營運成本立即提高,減少將排碳量列入公司管理考核。
優點:
缺點:
文章出處:CIO Taiwan
ESG雙軸轉型到2050
103 Followers
ESG管理
綠色數位轉型
指引企業啟動ESG永續決策與執行,建立了宏觀思維與視野,可以更容易讓企業開始推動綠色數位轉型。
ESG雙軸轉型到2050
103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