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盤查一開課就秒殺!」碳交所上路逾半年,減碳需求走向全產業

2024-05-20

黃煒軒/今周刊

趨勢情報

291

因應全球加速淨零轉型,台灣於二○二三年一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開始籌設「碳權交易所」,同年八月,碳交所正式在高雄揭牌。從籌備階段算起,近一年過去,碳交所做了哪些事?展望台灣碳交易市場的下一步,碳交所又有什麼樣的計畫?對此,《今周刊》專訪台灣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為讀者一一解析。以下為專訪問答節錄。

今:談談碳交所過去一年的主要工作與成果。

 

田:去年四月我們開始籌備碳交所相關業務,當時社會氛圍對碳的討論沒有像現在這麼熱絡,但隨著碳交所成立,總統來揭牌,以及後續我們持續做的一些相關知識宣導後,我覺得大家對這些觀念的意識愈來愈強。

 

去年,我們跟英國標準協會(BSI)簽了合作備忘錄(MOU),這對我們來講很重要,因為我們在去年進行的一場調查發現,台灣的碳盤查人才還是非常不足,必須要從引進相關國際標準與國際證照開始扎根。你大概很難想像,很多課程我們系統一開放,大概在兩分鐘之內就會爆滿。

 

此外我們也留意到,以前來上課的多是製造業,且大都是由公司派出來學;但過去一年,很多人是自己花錢來上,而且多的是服務業,顯示台灣的減碳意識已走向全產業。

 

另外,過去一年很多新興產業都來找我們,例如電動車相關產業,有在做低碳、負碳,或是碳捕捉與氫能的業者,都很想了解未來的方向;他們想知道,朝這個方向去研發產品,未來有沒有機會得到碳權。這種諮詢熱度也是過去所未見。

 

攝影/ 吳東岳


以最嚴標準篩選碳權 暫不放寬「只買不賣」規定

今: 可否簡單說明目前碳交所在引進碳權商品的相關標準為何?

 

田:引進國際碳權,我認為是整個碳權交易所業務中最困難的部分:第一,貨源都掌握在幾個國際的開發商或大型的broker(掮客)手上;第二,就是碳權的交易模式一定要非常國際化;第三,在貨源跟交易模式確定以後,還要確保碳權有一定的品質,才能提供給國內企業使用。

 

我們去年花了很多時間在摸索,包括交易規則怎麼建立,這中間參考了美國Xpansiv以及新加坡CIX等交易所的經驗,也與國際供應商開了多次視訊會議討論,包含用哪種幣別交易、交割過程、信託帳戶如何設計等,也都要跟國際賣家討論。很幸運的,我們陸續與某些規模較大的開發商取得聯繫,有瑞士、有英國,也有新加坡的開發商,這算是一個里程碑。

 

至於篩選標準,我們應該是國際最嚴格的,包含規定要用五年內的碳權,然後要符合聯合國的三個永續發展指標;另外,我們也採用所謂的「事後額度」,就是已經發生減碳效益的額度,我們才認可。

 

採取比較謹慎的方式,是因為必須顧及不同立場,包含不少環團的意見,我們希望能夠盡量取得平衡。

 

今:未來是否可能參考國外交易所的經驗,進一步調整相關交易規則,例如放寬現階段碳權「只能買不能賣」的規定?

 

田:短期內,我們會先維持目前作法。

 

針對學者質疑的「只能買不能賣」問題,因為還是要顧及環團立場,這牽涉到台灣整體的環境政策。而且,考量碳權商品剛進來台灣,上線到現在也才三個月,還是要有一段時間讓商品廣泛被市場認識,之後再討論是否放寬交易規則,否則如果還在baby階段就不小心被市場操弄,對以後發展也不好。

 

況且,我們目前對碳權的定位,是提供產業解決問題的方案,根據我們目前接觸到的業者,多數其實只希望買來作為自己排碳抵換用,以符合各自供應鏈的要求,例如,萬海買了之後,主要是用來抵減它台日航線的碳中和,並沒有再賣出的需求。

 

另外,「只買不賣」的規定也不是只有台灣有,像新加坡的CIX,它有一個版叫Marketplace,也是只開放給你買,不讓你賣。

 

謹慎推動產品多元化 朝「自然碳匯」前進

 今:碳交所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與目標?

 

田:首先是國外碳權的進一步引進,今年我們希望把產品再多元化。去年第一批上架的七個案子,都是carbon reduction(減緩排碳);但碳權有另一批領域,是屬於carbon removal(碳移除),例如森林,這部分就比較複雜,涉及許多檢驗與量測技巧問題,也有「方法論」的差異問題。因為森林碳權有很多種,有平地植樹造林、防止毀林,也有簡單的森林管理類型,這些「自然碳匯」都可以取得碳權,但後面這幾種,就會比較容易產生爭議,需要花更多心力研究。

 

這部分,我們會比較謹慎來推動,之後也會跟環境部討論,獲得學者專家的認可後才會推出。畢竟,現在很多國際大廠,例如蘋果,也是比較希望它的供應鏈是走自然碳匯

 

至於國內碳權部分,目前環境部還在草擬交易辦法,等交易辦法確認後,我們才會進一步討論平台要怎麼設立。預計最快下半年啟動,目標是今年內會把它做起來。


※ 本文由今周刊授權轉載

知識主題
碳中和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