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橡膠產業邁向永續發展的六大挑戰

2024-05-31

302

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塑橡膠產業正面臨巨大的永續發展挑戰。作為一個高耗能、高污染的傳統產業,塑橡膠產業必須積極轉型,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才能與時俱進,保持競爭力。

全球塑膠垃圾問題:從生產到處理的環境挑戰

環保署在2018年宣布減用塑膠吸管、飲料杯、購物袋及免洗餐具,並逐步走向2030年全面禁用四項一次性塑膠用品,但你有想過為什麼環境部要擬定這樣的計畫和政策嗎?

 

在塑膠的生命週期中,每個階段都會製造碳排,不僅如此,全世界每年製造出約4億噸的塑膠垃圾,但只有不到10%有被回收。塑膠廢棄物也因為難以回收,對環境形成長久的破壞:每年超過半數的塑膠垃圾最終進入湖泊、河流、海洋。

 

在環保意識越來越盛行後,塑橡膠業者也不得不往永續發展和循環經濟,這兩個目標開始實施變革,以邁向可循環使用、降低能源損耗和節約資源,並達成循環經濟、永續的原則,採用創新科技生產方式,以及鼓勵消費者重複使用,甚至是最後的加工回收再利用。


這些都是企業主與政府正在努力前進都目標,但在執行的時候,又會遇到那些問題呢?

 

 


塑橡膠產業邁向永續發展,會遇到哪些挑戰?

一、綠色新材料難以找尋並應用

想要解決問題必須從根本處理,因此首要挑戰就是尋找適當的綠色替代材料,減少使用極為耗能的石化原料。無論是積極開發生物質、再生原料、環保增塑劑等多元環保材料,都是為了取代傳統塑橡膠原料,不過在引入新材料時,必須確保性能、成本和產能都能符合產業需求,而這對業者的研發能力是非常大的考驗。

 

二、實現製程節能減碳同時,還要提高生產效能

另一重大挑戰在於實現生產製程的節能減碳升級,許多業者雖然導入智慧製造系統,即時監控分析生產數據,優化製程參數,避免資源的無謂浪費,同時也計畫淘汰老舊設備,以實現零碳排放的目標。但想要升級這些製程設備無疑需要投入龐大資金,對中小企業而言是非常沈重負擔,必須謹慎評估攤提成本。

 

三、環保法規日益嚴格,難以即時因應

各國日益嚴格的環保法規新規範也是塑橡膠產業者難以躲避的一環,像是聯合在2022年決議制訂《全球塑膠公約》,成員國已召開2次談判會議協商,目標是2024年完成制定並開始執行。


為了符合新規,業者勢必提高產品的環保與可回收性,落實綠色設計理念簡化材質、提高產品拆解率,以提高再生利用率。

 

四、如何完整回收體系,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塑橡膠業者亦面臨建構完整回收體系的挑戰。由於材料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不同類型的塑料和橡膠在回收過程中往往需要分開處理,增加了回收的難度和成本。此外,市場對回收材料的接受度仍需提高,以促進再生材料的廣泛應用。


單打獨鬥難以為繼,必須整合上下游資源,與回收、再生加工業者密切合作,打造回收再利用產業鏈條,確保資源循環使用。同時也要提升自身的回收技術與產能,協助下游廠商實現資源再生。

 

五、落實綠色供應鏈,控管源頭環境足跡

除了在內部生產、產品等環節注入環保理念,還要從原物料採購和產品使用結束的回收階段著手,與上下游業者建立綠色供應鏈,全面管控產品的環境足跡。

 

六、人才及資金挑戰,如何永續經營?

最後,講到最實際的一點:實踐永續發展轉型無疑需要龐大資金投入,用以升級製程設備、研發新產品新材料。

 

不僅如此,許多傳統企業也面臨綠色永續人才短缺的問題,並苦惱如何替員工提供相關教育訓練。有鑑於此,政府大力扶植資金和培育人才十分必要,協助業者渡過轉型難關,方能促使整個塑橡膠產業邁向真正永續發展。

 

 

塑橡膠產業的永續發展之路

塑橡膠產業的永續發展之路絕非一蹴而就,需要產業、政府和社會的通力合作。塑橡膠製造商需要積極開發綠色新材料、提高生產效能、建構回收體系、落實綠色供應鏈,並獲得政府在資金和人才方面的支持,才能真正實現環保低碳、資源循環利用的永續發展目標,與時俱進,贏得未來。


參考資料:2030年禁用四種一次性塑膠產品轉彎? 環署:禁限用不再是唯一方向環境部:2030年禁四類塑膠用品方向不變 優先擴大管制塑膠袋全球每年製造4億噸垃圾 對抗塑膠汙染仍須努力


塑化達人Talk

27 Followers

歡迎來到《塑化達人Talk》!針對塑橡膠與化工產業在綠色轉型中的關鍵挑戰與課題,從綠色設計到能源效率,從供應鏈管理到碳足跡減少,我們將帶您深入了解這些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之道,專家訪談、最新技術分享、真實案例探討,歡迎大家關注與訂閱頻道,隨時與我們互動喔!

塑化達人Talk

碳索新未來,塑化業的ESG決勝點

透過綠色材料、綠色設計、綠色生產降低企業碳排與將生產過程中的節能效益發揮到極大化!

知識主題
綠色品牌
經營管理
塑橡膠業
數據分析&雲端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