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誕生背後內幕!張忠謀:那是我一生創新價值最高的兩週

2024-11-29

176

台積電已成為全球晶圓的代名詞,而最初它是如何誕生?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親筆自傳中回憶, 1985 年 8 月 21 日至 9 月 4 日台積電晶圓代工商模的誕生歷程,那是他一生創新價值最高的兩週。

1985—1986 年,五十四至五十五歲 

「我與命運有一個約會!」(I have a rendezvous with destiny!)這句話,現在不流行了,但在上世紀中期,卻常從美國人,尤其年輕美國人口中聽到。 


在我一生中,也有兩次對自己說這話。第一次是 1958 年,我自熟悉的「文化城」波士頓,開四天車到陌生的「牛仔鄉」達拉斯,向德州儀器公司報到;第二次是 1985 年,我決定離開已經安身立命的美國,來到人地文化生疏的台灣。 


兩次與命運赴約都做對了。第一次去德儀赴約,德儀改變了我前半生;第二次去台灣赴約,台灣改變了我後半生。只是,我起初以為台灣的約會地點是工研院,後來命運告訴我我錯了,約會地點是台積電。 



倡議台積電 

工研院院長交接典禮的第二天(1985 年 8 月 21 日),方前院長就拿了一張紙,對我交代「要辦事項」;第一件顯然是方前院長最擔心的。那就是:三家華裔美商創辦的 IC 設計公司——國善、茂矽,及華智,各要求政府出資為每家建晶圓廠。那時建一座晶圓廠至少需要幾千萬美元,三座就要一億美元以上,怎麼辦? 


對這麼無理的要求,我的立刻反應是,拒絕他們不就完了?但這答案似乎不能使方前院長釋懷。第二天我就找了胡定華副院長及電子所所長史欽泰,問他們為什麼不能乾脆拒絕這三家 IC 設計公司的無理要求?是否還有什麼「隱情」? 


胡、史說沒有「隱情」,但有「憂慮」。政府不是已有十年之久,出巨資給工研院研究 IC?政府不是要建立台灣 IC 工業?現在,現成的 IC 公司要政府資助他們建廠,政府為什麼不幫忙?難道政府「促進工業技術發展」的雄心壯志,只限於讓工研院研究又研究? 


胡與史當然覺得政府不能答應這三家公司建晶圓廠的要求,但也認為不能只說「不」,要給他們一個「交代」。 


這一切發生在我出任院長的頭幾天,而且發生在工研院內經費最大、員工最多、也被認為最成功的研究案上,但是工研院的矛盾已暴露無遺。研究工作可以自以為很成功,但對工業的利益卻說不出來。 


回到三家公司的要求。 


方賢齊不是唯一擔心怎麼交代這三家 IC 設計公司之人。兩星期後(9 月 4 日),李國鼎政委要見我。李一開頭就提此事。我已有幾乎兩星期時間想此問題,所以我當時就提「共同晶圓廠」(Common Wafer Fab)觀念。李似甚喜我有答案,告訴我他要多召集幾個人,一起討論我的建議。 


三天後(9 月 7 日,星期六)李政委又開會,這次有謝森中(交通銀行董事長),張耀東(國庫署長兼開發基金執行長)及江萬齡(中華開發銀行總經理)。假使政府同意辦新的公司,開發基金是最可能的投資者;交銀也是可能的投資者;江萬齡在場,我想是因為中華開發曾投資國善,所以江很在意政府如何對國善交代。 


在會議中,李政委要我重述一次我三天前對他提的「共同晶圓廠」觀念,然後徵求謝、張,及江的意見。謝和張贊同「共同晶圓廠」,江表示國善仍希望有他們自己的晶圓廠。李政委是一位決定明快,而且沒有太多耐心與人辯論的人。他很快囑咐我準備對俞國華院長簡報。 


當天下午,李打電話給我:「已約定 9 月 10 日(星期二)下午四點半」,他興奮地對我說,「想不到他(俞院長)那麼熱心,那麼快就答應聽你報告。」 



「專業晶圓代工」 商業模式 

1985 年 8 月 21 日(方賢齊對我講「要辦事項」)至 9 月 4 日(我對李國鼎提「共同晶圓廠」)這十四天,可說是我一生中創新價值最高的兩週。價值連城的「專業晶圓代工」(Dedicated Foundry)商業模式在此兩週誕生。

 

在這兩週,我把我過去二十幾年經營半導體業心得,以及對工研院 IC 計畫的觀察和了解,整理、綜合起來,達到了一個當時台灣具備之條件下,最有成功機會的半導體公司商業模式。

 

當時,世界上幾乎所有稍具規模的 IC 公司都是「垂直整合型」(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 IDM),營業範圍包含 IC 設計、晶圓製程研發、晶圓生產、IC 行銷。這些 IDM 如有多餘產能,也為沒有晶圓廠的設計公司(例如我在通用器材公司碰到的 Chips and Technologies 及 Atmel)代工。 


台灣要成立一家新的IC公司,要從工研院 IC 案出發,我檢驗工研院 IC 案的能力: 

IC 設計——能力低。 

晶圓製程研發——當時(1985 年)世界最先進的「節點」技術是 1 微米;工研院還在 2 微米,落後二代半(1.5 微米是一代,1.25 微米是半代),大約三年左右。 

晶圓生產——工研院「示範線」的良率優異。這是工研院很重要,也是唯一強點。 

行銷——沒有在世界市場行銷能力。 


經過這樣的分析,新公司應該具有的商業模式已呼之欲出——只替客戶做晶圓生產,而且目前只能做「成熟節點」技術的生產。當然,新公司必須繼續晶圓製程研發,否則製程技術會愈來愈落後;而且希望有朝一日,我們也能做尖端技術生產服務。

 

但是這樣以自己所長,決定自己「商業模式」,卻留下一個大問題:到底「專業晶圓代工」會有多少生意? 


對這問題,當時我沒有確切答案,但有若干線索;這些線索,也使我在構想未來新公司的經營策略上,加了幾條要點。 


我們的長處是成熟技術的 IC 生產,我們提供給客戶的價值是可靠的交貨——遵照原來議定的價格、交貨日期,以及品質。我們必須讓客戶相信,我們比競爭者(那時的競爭者是 IDM )可靠。畢竟競爭者只是以代工為副業,而代工是我們的專業。所以,「對客戶不輕易承諾,一旦做出承諾,必定不計代價,全力以赴」成了我們的座右銘。 


我們的客戶將會是剛萌芽的 IC 設計公司;或自有晶圓廠但不願維持成熟技術生產線的 IDM 公司;長期來說,也可能是大規模、有 IC 設計能力的電腦公司(注1)。總之,作為他們的晶圓代工者,我們與客戶站在同一陣線上。所以,「不與客戶競爭」,以及「客戶是我們的夥伴」也成為新公司的座右銘。 


新公司的市場絕大部分會在美國;次之,歐洲及日本;台灣市場相對地相當小。新公司初期倚賴台灣市場,但必須急急開闢美國市場。我熟悉美國市場,但我的本職是工研院院長,而且當時是忙於改革的工研院院長。所以,新公司的總經理應該是一個有能力為新公司開闢美國市場之人——看起來應該有美國半導體公司CEO經驗。 

 

注1:這類客戶二十幾年後才出現:蘋果;蘋果不僅是 1985 年時代的電腦公司,更是智慧手機公司。年輕的讀者必須記得:智慧手機是一具強大的電腦。


【張忠謀自傳內容搶先讀】

誰能當接班人?張忠謀親曝交棒內幕,「你要管一萬人還是七十人」!

曾讓輝達慘賠!張忠謀親赴黃仁勳家,開出億級賠償金

【遠見雜誌專訪】五年三度離職,張忠謀:當時我只剩台積電一條路


※本文摘自《張忠謀自傳:下冊》(張忠謀著,天下文化出版),由天下文化出版授權刊登



就享讀好書

210 Followers

精選好書這裡讀!吸取第一手好書訊息,共讀精彩內容

書籍介紹

張忠謀自傳:下冊 一九六四 ── 二〇一八

張忠謀親筆自傳,寫他德儀二十五年生涯的風華與憔悴、台積電從蓽路藍縷的孤寂到大放異彩的歷程

知識主題
半導體產業
經營管理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