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1
管理價訊班
10
你知道嗎?公司雖然已經收到貨,但只因為發票還沒來,就可能讓整份財報出現「破洞」。
許多企業圖快,習慣在收到發票後才入帳,這種「不做暫估」的做法,表面上流程簡單,實際上卻讓已入庫的物料在帳上完全「隱形」,不僅違反財務即時性的原則,也讓內控制度變得虛弱。帳面看起來一切正常,實際上卻漏洞百出。
在實務中,「採購 → 入庫 → 發票」三個步驟往往無法同時完成。「不做暫估」的公司,會等發票來了才入帳,流程簡單,但資訊延遲;「做暫估」的公司,則在貨物一入庫就先記一筆「暫估應付帳款」,等發票到時再對帳調整。
這個「暫估」步驟,看似多了一點麻煩,卻能大幅提升帳務即時性與準確度,是守住財務內控的重要機制。
某製造業公司月底結帳時,會計張小姐發現帳上成本少了一大筆。全公司加班查帳,才發現原料早已入庫甚至投入生產,但因為財務部門「不做暫估處理」,發票沒來就沒入帳,造成財報失真。
這不僅讓會計師對財務制度產生疑慮,也對公司的信用評等造成影響。
針對「暫估」與「不暫估」在各處理項目之差異,整理如下表格:
選擇暫估,不只是提升帳務準確度,更是企業內控成熟的重要指標:
不暫估:財務部未動作 ➤ 帳上無任何變化
暫估處理:立即入帳 ➤ 借:存貨,貸:暫估應付帳款
不暫估:這時才補帳 ➤ 財報落後10天
暫估處理:沖帳調整 ➤ 帳面與實際同步,風險最低
不暫估:會計核帳時發現有一筆存貨未入庫,但現場已領用
暫估處理:立即入帳 ➤ 帳面與實際同步,無差異
儘管不設定暫估帳款看似流程簡化,實則容易導致入帳延遲、資訊不同步、帳務遺漏與審計風險等問題,對財務正確性與內控穩定性造成隱患。相較之下,啟用暫估帳款雖多一道程序,卻能在入庫當下即時反映成本,讓帳務清楚可追溯,有效提升資訊透明度與管理效率。
對企業而言,這不僅是流程優化,更是財報穩定與風險控管的關鍵一步。
管理價訊班
121 Followers
管理價訊班
121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