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2
莊馥綺
21
病人手拿藥單卻滿腦疑惑,不知病因,只知領藥,這每日上演的場景暴露醫療診斷短板:效率有餘,資訊不足。但危機即轉機,「AI醫療診斷」因應而生。結合半導體晶片技術,醫療革命即將展開。
現行醫療體系制度下,每天需處理大量病人與病歷,醫生常只能快速判斷症狀開藥:咳嗽開止咳藥,發燒給退燒藥。這種「症狀下藥」模式雖能解燃眉之急,卻難以掌握健康全貌,讓患者資訊不足。
而AI醫療診斷正可在此發揮作用,填補斷層,提升診斷品質。健康檢查同樣如此,很多健檢報告僅列個別數據,如血壓高或血糖超標時標紅,卻未提供具體建議,一般人不知該調整飲食還是作息。更糟的是,這多屬馬後砲,紅字才提示就醫。
AI醫療診斷能快速整理病患資訊,提供綜合數據,助醫生精準評估。以感冒的病人為例,現行模式下醫生聽到「咳嗽」就開藥,而「AI醫療診斷」能匯總病史、症狀與生活習慣,判斷是普通感冒還是潛在感染,給予更準確的治療建議。
病患不再只拿藥單,還能獲「少吃冰、多喝水」等指引。但AI醫療診斷需大量數據,若僅有問診與快篩數據,效果有限。而這不足的部分,就需要半導體晶片來協助。
矽基分子電測(Molsentech)執行長褚家容提到:半導體晶片能用於疾病檢測。她的團隊研發半導體奈米晶片成為AI醫療診斷的關鍵助力。
她解釋,晶片能在疾病潛伏期、病毒量極低時精準檢測,例如COVID-19疫情中,傳統快篩常誤判,「一採陰、二採陰、三採陽」,而晶片可提早鎖定病毒,助隔離更準確,減少混亂,強化AI醫療診斷的可靠性。
此技術也適用於白血病復發檢測。褚家容指出,急性骨髓白血病傳統檢測顯示陰性並不能提供醫師足夠的參考依據,晶片卻能捕捉癌細胞或基因突變的微量變化,讓AI醫療診斷提前發現。
其高靈敏度源於奈米元件的大表面積,能檢測病毒、小分子(如胺基酸)、蛋白質及細菌,從口腔細菌到全身病灶,提供多維數據,讓AI醫療診斷更全面,醫生判斷更精準。
褚家容在中研院物理所深耕十多年,專研奈米矽線場效應電晶體檢測平台,2014年創辦矽基分子,開發半導體晶片檢測平台,讓檢測變得更容易,目標直指醫療痛點。
她感慨:「癌症連續40年是台灣主要死因,很多的檢測技術卻停留30年前,全球皆然。」即便台灣擁有健保與先進醫療技術,癌症仍難克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早期檢測能提供準確數據的技術不足。因此矽基分子將半導體晶片結合生物技術,解決這一臨床難題,而創業初衷是讓研究落地,並協助醫生提高臨床判斷的能力。
AI醫療診斷與半導體晶片的聯手,正掀起醫療診斷的革命浪潮。AI像個聰明助手,整合病患資料,讓患者不再對藥單一頭霧水。而其中矽基分子的奈米晶片則如超級探測器,在病毒與癌細胞潛伏時出手,給醫生精準武器。
從中研院到創業,褚家容的旅程證明了AI醫療診斷能破解癌症等頑疾的診斷難題。這對黃金組合不僅提升診斷效率,還把醫療從速食模式升級成精緻套餐。
未來,隨著AI醫療診斷的深化,我們或許能告別匆匆拿藥的日子,也不用再對健檢報告上的數字感到困擾,而是可以迎接更聰明、更貼心的醫療時代。這是一個科學家的夢想,也是科技對健康的承諾。
生技醫點通
404 Followers
生技醫點通
404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