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之戰存活關鍵:拆解成本 看清毛利背後的真相

2025-08-20

69

由美國發起的對等關稅之戰,改變了全球供應鏈的遊戲規則,低毛利產業首當其衝。面對關稅與匯率雙重夾擊,台灣已有部分製造業工廠吹起熄燈號。存亡之際,唯有看清毛利背後的真相、精準控管成本,才能守住利潤與生存空間。

中小企業應對之道:省一塊錢就是賺一塊錢

8月1日,美國總統川普正式簽署行政命令,宣布自8月7日起對台灣進口商品加徵新一波對等關稅,對以出口為主的台灣製造業,尤其是毛利率本就偏低的產業,利潤瞬間被吞噬甚至倒扣,競爭力幾乎歸零。


相較於電子與半導體大廠,這些低毛利產業難以對美國提供「重大投資承諾」,即便政府提供補助,赴美設廠的門檻與資本限制仍高,若再加上庫存週轉變慢、訂單延後交付等問題,企業的現金流恐將陷入危機。


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於暫時還無法擴大產能或轉移市場的企業,真正的應對關鍵,在於全面提升「成本控管能力」。透過數位系統化管理,即時掌握營運成本變動,快速擬定策略、強化財務韌性,才能度過這場全球供應鏈重組風暴。


關稅與匯率夾擊下,成本管控成了重要第一步(圖片來源:Freepik)。



「抓成本」為什麼重要?

多數企業常以表面的產品毛利率評估獲利,但這數字往往忽略了「閒置產能」的隱性成本。閒置產能意味著資源未被充分利用,固定成本無法被有效分攤到產品上,使帳面毛利看似不錯,實際卻可能是虧損。例如:單看產品毛利率高達60%,實際檢視卻會發現銷貨毛利率只有28%、營業毛利率更僅剩20%。


若忽略這些隱性成本,企業容易高估某條產線或產品的獲利能力,進而誤判市場需求、擴張錯誤產能或投入不當投資。長此以往,不僅侵蝕利潤,更削弱企業面對市場波動的應變能力。


此時最要緊的是:清楚知道每一件產品的真實成本是多少、能不能接這一筆訂單、會賺錢還是會虧錢。這並非單靠一張總報表就能看出來,而要能精準分析和評估每項產品、每張訂單,並及時做出決策,才能在多變的環境中生存下去。



成本精細化:應對未知環境的核心能力



以製造業來說,「成本」並不是一個籠統的總數字,而是由材料、人工、間接費用等構成的多層精算體系。要想知道一件產品是否真正賺錢,第一步就是將成本拆分得夠細、夠準,建立起所謂的「成本精細化原則」


  • 算得出(成本規劃):明確定義各類費用分攤方式
  • 算得快(成本核算):快速完成成本結算流程
  • 算得準(成本控制):準確掌握實際成本與毛利波動
  • 能決策(成本分析):將數據轉化為訂價、投資與產能調整依據


在市場快速變化的情況下,企業若仍依賴粗略估算的成本模式,就容易在價格競爭與資源配置上處於劣勢。落實「成本精細化」,是台灣產業提升競爭力的基礎。



成本精細化的具體作法

步驟一、劃分成本結構

在進行成本控管前,必須先釐清「成本」包含哪些核心要素。對多數製造業而言,成本大致可分為三大類:


1. 材料成本:直接投入產品生產的原料與零件。

2. 人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如生產線作業員)與間接人工(如品管、設備維護等)。

3. 製造間接費用:涵蓋機台折舊、水電耗能、廠房租金等不易直接歸屬到單一產品的支出。


企業應該透過系統,將製造費用細分為不同會計科目,並確認歸屬。例如,製費一(間接人工、保險費、職工福利、伙食費、訓練費、加班費)、製費二(折舊、各項攤提、修繕費)、製費三(耗用品、雜項購置)、製費四(租金支出、水電費)等,以利於分析各類製費變動。


劃分出明確的成本結構,是後續精準核算的基礎。


步驟二、確立分類與分攤原則

單是知道有哪些成本還不夠,必須建立清楚的分類與分攤依據,讓各部門對成本有一致性的理解。


這意味著每筆支出都要能對應到特定製程、產線或產品類別。例如,某項機台維護費用該如何分攤?是按照使用時間比例、產出數量,還是依照產能佔比分攤?


制定一致且合理的分攤原則,不僅能讓不同部門在討論時有共同語言,也能避免因分攤方式不一致而產生毛利失真,確保決策依據的可靠性。


步驟三、導入標準工時制度

「工時」是最容易被忽略,卻對成本影響極大的變數。許多企業在報工與成本核算上落差很大,就是因為缺乏標準工時制度。沒有參考基準,就無法判斷哪個工序效率低落、哪些部分浪費人力。


建立「標準工時」後,企業可以清楚知道每項工序應花多少時間、需要多少人力與設備,並與實際工時比對。一旦落差過大,就能立即檢視生產效率,以及是否有報工異常。


搭配成本結算前後的檢核,不只可以快速揪出錯誤,也能大幅提升帳結速度與準確率,減少不必要的利潤流失。


落落實成本精細化,能為後續的成本優化打下基礎(圖片來源:Freepik)。



建立「成本中心」:讓風險變得可控

完成成本精細化的三步驟後,下一步就是讓這些數據「住」在一個能被長期追蹤與即時更新的系統裡,也就是建立「成本中心」。


成本中心的概念,是把企業的各個部門、產線、機台,甚至特定專案,視為獨立的「成本單位」來核算。


它的功能在於:

  • 把責任對應到數字:誰用掉的資源最多、哪條產線的效率最低,一目了然。
  • 即時預警:當原物料價格或匯率變動時,立刻看出受影響最大的產品與部門,不需到月底結帳時才發現。
  • 靈活調整策略:根據各成本中心的表現,快速決定要減少某條產線、調整價格,還是投入更多資源到高毛利產品上。


實務上,成本中心與前述的「劃分成本結構」、「分攤原則」、「標準工時」是互相依存的,沒有清楚的分類與分攤方法,成本中心就只是數據倉庫;有了這些基礎,加上即時數據回饋機制,成本中心就能從靜態報表升級成動態決策工具。


如此一來,當外部環境出現劇烈變化,企業就能迅速調整產能配置或價格策略,把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範圍內。



危機之中 更需要數據思維

全球供應鏈的洗牌,已經不再只是價格競爭的問題,而是全面的營運風險管理挑戰。


對台灣中小企業來說,從關稅、匯率到人力成本,沒有一項可以單獨應對。此時此刻,需要的不是一次性補貼,而是建立「看得見成本、算得出利潤」的能力。


真正穩健的企業,不是沒有風險,而是能將風險拆解成數據,透過數位化系統,建立標準化的成本制度與科學化的工時管理,用系統思維去應對。而完善的「成本管控」,正是達成這個目標的第一步。

關稅前哨站

262 Followers

分享策略與建議,助企業挺過關稅挑戰

系列活動

《關稅最前線》從關稅匯率衝擊到營運轉機,省一塊就是賺一塊

2025/08/26(二)~2025/11/11(二) 14:00~17:00

知識主題
關稅匯率
採購/庫存/成本管理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