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8
詹雯婷
2.7k
ESG相關國內外法規不斷修正更新,影響產業範圍也不斷擴大,不只遍及各行業,也將延伸至中小企業。未來免費的碳排放量限額將愈來愈少,也可能衍生更廣更細的法規,且不同規範要求下,所申報的數據項目及格式亦不同。碳排數據的蒐集本就繁複費時,企業還要因應不同法規產生不同項目或深淺粗細不一的數據,若嘗試完全人工作業,隨時間更迭,將增加許多人力負擔,且更難以滿足所有需求,精確度及產出速度亦備受考驗,甚至可能會因申報不實而受罰,更影響商業名譽,運用數位化盤查工具來協助即時的碳數據收集,以彌補人工之不足。
因應國內外法規、市場及供應鏈需求、品牌形象的提升等因素,大小企業陸續展開ESG行動,皆必經三個階段:知碳(透過碳盤查、碳足跡等產出數據知曉狀況)、減碳(明確且有效的行動)、淨零中和(將排放的碳抵銷達到平衡的目標)。
企業應將ESG當作一種生存警報,不論是有無符合ESG相關規定、是低空飛過還是大幅超前,在上、下游供應商選擇條件來看,將會有不同結果。要知道,唯有在產業中建立差異化,具備更高的資質及更大的優勢,才能爭取更多供應鏈中的訂單與機會。
以台灣企業來看,大多是因法令規定或供應鏈廠商要求,也就是為了基本的企業生存而做ESG。
縱觀相關的國內外法規,目前皆以「碳排數據」為憑,來評斷企業是否合格:
2022年全球已有136個國家提出「2050淨零碳排」(2050Net zero),要在2050達到碳中和等目標的承諾宣示,並利用法規促使各界達成。
以歐盟提出的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為例,即是將「碳排放量數據」作為評判基準,為產品的原料及加工製造階段的碳排放量進行規範。規定需每一季申報進口項目的碳排放量報告,未申報、申報不實或申報不完整的製造業或貿易商都將被罰款。
今(2024)年1月31日為第一份報告的提交截止日期,未來CBAM預計於2026年1月1日將開始正式收取碳關稅,進口歐盟的產品溫室氣體排放量,若高於歐盟的免費配額標準,將需要按照差額繳交費用,且歐盟的免費配額標準將會逐步調低,至2034年即無免費配額,也就是說若產品碳排放量不變,歐盟碳關稅將越來越高。
另外,與台灣密切相關的國家如美、日、韓、中等國,也紛紛跟進公布碳中和或淨零碳排的目標。而在2023年底舉辦的聯合國第28屆氣候峰會(COP28)上檢視各國成效,除討論「2030年減碳目標」,更呼籲各國加快減碳腳步。
先前金管會就要求上市櫃公司要編製永續報告書,2023年又發布接軌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的永續揭露準則藍圖,增加S1(永續相關財務資訊揭露之一般規定)、S2(氣候相關揭露)的報告內容,使得原本針對揭露溫室氣體盤查範疇一、範疇二的規定,又加上了範疇三的揭露。企業須按照不同資本額大小,分階段完成溫室氣體範疇一至三的盤查。
因範疇三裡有很多資訊須仰賴上下游、供應鏈等其他組織單位去提供相對資訊,但其遍及範圍大,時間花費上也比範疇一、範疇二來得多,因此成為企業施行的困難點,企業需要運用更科學的方式進行資料收集,以確保數據可被驗證性,形成有效的數據。
ESG相關國內外法規不斷修正更新,如台灣2024年將公布碳費機制,2025年申報盤查結果並繳納碳費。影響產業範圍會不斷擴大,不只遍及各行業,也將延伸至中小企業。
未來免費的碳排放量限額將愈來愈少,也可能衍生更廣更細的法規,且不同規範要求下,所申報的數據項目及格式亦不同。碳排數據的蒐集本就繁複費時,企業還要因應不同法規產生不同項目或深淺粗細不一的數據,若嘗試完全人工作業,隨著時間更迭,將增加許多人力負擔,且更難滿足所有需求,精確度及產出速度亦備受考驗,甚至可能會因申報不實而受罰,更影響商業名譽,運用數位化盤查工具來協助即時的碳數據收集,以彌補人工之不足。
企業主需考量:做ESG最終只停留在符合法規不受罰,還是進一步提早做更多更完善的準備,以避免之後更窘迫的困境,或為自身創造更多機會與效益。
延伸閱讀:IFRS永續揭露準則2026年上路!上市櫃企業如何接軌?
依碳揭露組織(CDP)調查報告顯示,供應鏈產生的碳排放量遠比企業本身營運高,根據統計,全球企業碳排放的來源中,約有80%來自於供應鏈,包含向供應商採購的原料或是運輸等。
供應鏈中心廠首當其衝,欲符合碳排放量規定,除了進行自家公司的碳盤查,也須關注上、下游廠商的狀況,初步是組織碳盤查及產品碳足跡的碳排放量揭露,進一步就將開始要求控碳、減碳。
因此,中小企業在現行法規下,或許未被國內外法規強力要求,但也會逐漸面臨其客戶的要求,而不得不跟上。
像是國際大廠蘋果(Apple)以碳中和及淨零碳排為目標,便要求像台積電等供應鏈,不只是提供碳盤查的報告,更需要的是每個零組件的碳足跡的數據,所以相關供應商都需要準備產品碳足跡的數據報告,以利其進行評估。
鴻海則在2023年針對減碳目標以及盤查工具凝聚共識,以「大帶小」的方式,引領Tier1供應商預定達成兩年內共減排1萬噸CO2e的減碳目標,並帶動Tier2供應商導入數位管理平台及碳盤查工具。
利用數位工具完成組織碳盤查、產品碳足跡,並透過建立「供應商綠色管理平台」實現對全球供應鏈的低碳管理。供應商本身要做到綠色轉型,整體產業鏈才能真正共同實現淨零排放目標。
目前政府「節能減碳」補助案除了「以大帶小製造業低碳及智慧化升級轉型 輔導計畫/補助」外,還有其他相關補助及輔導計畫,可協助企業完成低碳轉型。
延伸閱讀:【2024最新版】ESG 政府補助懶人包:15個ESG轉型補助案一次看!
因各國政府及品牌大廠皆以淨零為最終目的,將陸續推行相關碳盤查行動及減碳政策,透過供應鏈連結將範圍愈拓愈廣。雖然現在只被要求碳盤查,但是最終一定會被要求減碳,對企業來說,若未來不符低碳排放量的標準,恐被剔除供應鏈行列,也就無法接到訂單了。
這一連串的帶動效應,使得ESG不再只是以往認知中專屬於大型企業的問題,在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小企業也需一併齊頭,讓整條供應鏈如兩人三腳一般,以同樣的認知共識、朝同一個目標向前進。
所以中小企業在ESG各項指標上的執行,包括碳排放量的數據即時揭露、減碳的藍圖規畫作為和控碳的策略里程碑,其亦是品牌大廠篩選供應商的的準則之一。
因此想穩固或躋身供應鏈行列的中小企業,必須盡快採取減碳行動,以符合大廠對碳中和、淨零等低碳目標的碳排放標準。
金管會於2022年實施「綠色金融3.0」政策,目的是深化企業永續發展,帶動產業邁向淨零轉型的目標,加強推動「氣候」層面的綠色金融項目措施。因此,一些銀行推出永續連結貸款、綠色產業融資等金融商品,提供企業貸款利率減碼優惠,但前提是綁定ESG相關條件。
以上兩者皆是希望企業在金融投資方面,能夠在獲得實質報酬的同時,也做到減少對氣候的負面影響。而這些攸關企業存續或投資拓展的機會,若達不到減碳效益,不僅須面臨法律上的罰則,在資金借貸上的困難度也會增加,或是提高付出的成本及給予的利率。
企業的碳排放狀況及減碳規劃,和國內外法規限制、供應鏈要求、投融資市場都有關聯,上述各項將影響企業的獲利與支出,包括碳費碳稅、罰金費用、營運收入、籌措資金、長短期投資等等,也就是說,碳排放量儼然已成企業財務風險的重要因素!
財務風險控制的方法不外乎建立相對的平衡機制,並加強管理,使之可正確預測,才能減少風險損失。擁有「台灣碳排交易之父」之名的台灣低碳社會與綠色經濟推廣協會理事長李堅明亦指出,公司碳風險管理是有公式的,可以算出比例,界定績效管理成績,除自己管理也可給外界管理。最後會有量化東西轉到用環境會計帳本格式來呈現,這是企業新的課題。
無論企業是為了符合法規、供應鏈要求或自投融資市場獲取資金,還是要做到「碳中和」或「淨零」,皆必須透過實際減碳,才能趨近「淨零碳排」,而碳盤查即為第一步。
然而實行減碳前,「要從哪裡減」、「減多少」、「怎麼減」等等諸如此類的細節都得清楚知道,才能下判斷、做決策,進而展開有效的減碳行動。因此,正確減碳的途徑應為:知碳、減碳、淨零中和。必先「知」才可「控」,再來談「如何減」,這樣的順序是不可逆的。
由此可知,企業不能只滿足於做常人印象中的「無紙化」、「節約用電」等等點狀行動,須全面盤查瞭解企業整體,並在工作環節中實施全面性的安排,從上位管理至現場基層在各方面一一執行,才能達到符合國際標準的成效。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除了知道自己與相關供應商的實際狀況,也要有正確的認知:數據不單只是個數字,必須是精確且即時產出,在完成組織碳盤查及產品碳足跡之後,還得分析出有用的資訊,進而由此著手規畫全面性的減碳策略,達到實質的減碳成效。
因此,企業減碳的關鍵包括「量化碳排放量」、「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企業獲利及風險進行連結」,而鼎新多年來定期統整國內外法規及各項認證要求、碳排係數與ESG趨勢新知,推出「碳總管」數位平台,針對這些關鍵點精確鎖定,協助企業即時獲取重要數據資訊,以利減碳策略的執行:
企業每天營運的所有環節都會產生碳排放量,所以都會跟ESG有關,包括營運流程、上下游供應鏈、產品材料使用及生產製程等全產品生命週期各階段,和員工通勤、出差等項目。
藉由組織碳盤查了解企業整體各方面的碳排放量,或利用產品碳足跡來針對單一產品,列出產品在全生命週期中各階段的碳排數據,企業可從中找到高碳排點,進行減碳規劃。
「碳總管」協助企業利用數位基礎架構,掌握整體碳排放數據,可主動採集ERP、MES、人資HRM等系統的碳排數據,亦能整合IIoT工業互聯網技術的數位服務平台,串聯ERP和MES等數位系統中既有的資訊,讓企業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得知即時碳數據,且各部門間的系統數據透通,數據分析也更加全面,輔以達成碳可視、碳透明及減碳策略擬定,讓企業可依據真實效益,更準確地選擇減碳方式。
詳見碳總管平台更多資訊
通常企業排碳量最高的部分,都是在組織碳盤查中範疇二的電力使用。而台灣製造業的排碳量大多也是因為用電產生,加上台電電費節節調升,讓製造業成本高漲。
美國能源效率經濟委員會(ACEEE)認為,企業短期內應該選擇利用提高能源效率來進行減碳,是成本較低且較易達成的減碳方式。台灣經濟部以2050淨零排放為目標下,也建議製造業把導入能源管理系統和ISO 50001以達成智慧化的能源監控,當作製造業的製程減碳路徑作法。
掌握數據是提升能源效率的開始,透過數據分析,做到盤點現況並綜觀全局,才能進一步優化能源使用配置。像是調整設備使用參數,提升能源效能;優化生產製造排程,減少設備反覆加熱降溫,或來回重工的情況;定期進行設備預先保養,及像是刀具等耗材使用的規劃,避免突然發生損壞時需要停機維修等,非計畫中的意外狀況等。
「碳總管」可和IoT數位電錶、能源管理系統、MES及PLM等各系統數據彙整應用,進行排碳熱點分析、即時監控及應用,做到能源使用效率提升、計算每單位產品生產碳排放量及碳費,或產品設計的綠色原物料選擇等,再依據企業特性規劃適合的減碳方向。
如前述說的IFRS永續揭露準則,規定上市櫃公司在2026年需要揭露S1「永續相關財務資訊揭露」及S2「氣候相關揭露」,企業應在財報及永續報告書中,呈現和ESG永續關鍵指標及相關現金流和其影響的風險。
鼎新「碳總管」適合各種組織型態,包括集團公司、跨工廠及跨場域運作,支持多人共同編輯,並整合企業現有的ERP、人資HRM及企業流程管理BPM系統中的數據,以實現即時、全面的碳排放監控,建構數據智慧模型並整合企業的Domain Knowledge,以數據與智慧驅動企業朝向ESG及數位雙軸轉型。同時與ESG管顧公司、學校和法人等機構進行企業輔導協作,讓企業更有效率的完成盤碳及減碳確效。
延伸閱讀:鼎新電腦助力企業ESG+數位雙軸轉型
此外,台灣國發會發表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中,提出製造業減碳方式,有能源提效及轉換、製程改善和循環經濟三大方向的建議。
包括能源管理提效及再生能源使用,企業可利用能源管理系統,做到數位化且符合ISO 50001更有效率的管理,整合規劃全體工廠的能源使用,不僅達到節能,更能提升整體的能源使用率。更進一步可運用再生能源,如利用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產生電力,並將多餘的能源進行儲存。
利用精實管理手法優化製造流程,並藉由智慧製造和設備升級基礎,選擇符合環境法規的自動化生產設備和AIoT等物聯網應用,可提升生產效率和穩定設備運行,降低設備空轉停的機會,除了減少耗能,同時做到減碳的效益。
即是在全產品生命週期(Product Lifecycle)中,皆納入減少廢棄物產生(Reduce)、重複使用(Reuse)和回收再利用(Recycle)的設計理念。
企業若要打進國際供應鏈,更應具備正確的認知與寬廣的視野,進而運用數位科技將企業碳排狀況以數據呈現,並進行排碳熱點分析,擬定可行的減碳策略與機制,以「減少碳排」、「減少能源」、「永續物料」、「永續產品」為指標方向,來檢視減碳策略的執行過程是否正確,最終達到淨零碳排,也助於企業永續發展。
企業ESG教戰手冊 | 頻道大賞
1,128 Followers
延伸閱讀
企業ESG教戰手冊 | 頻道大賞
1,128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