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5
嵇慧
69
近年來,「AI 革命」的話題幾乎天天佔據新聞版面,但對製造業朋友來說,真正的問題是:這些 AI 工具能不能真的用在產線上?能不能幫忙解決報價慢、換線難、跨部門資訊不通這些日常痛點?這篇文章想跟大家聊聊,鼎新如何把 AI 從「工具」變成「專屬大腦」,一步步落地在製造業的真實場景裡。
生成式 AI 引爆全球一場科技競賽,國際科技巨頭無不積極佈局。OpenAI在2025年8月7日正式推出GPT-5,具備更快的推理效率與更精細的語境理解,並首度釋出部分開源版本,引發產業廣泛關注。
Microsoft 也在2月將Copilot功能全面整合進Office與Dynamics,同時透過Azure AI Studio 擴展更多企業級應用場景;Google 在6月推出進化版Gemini 2.5 Pro,進一步強化跨語言與程式生成能力。AWS則在9月持續擴充Bedrock平台,透過雲端基礎服務讓企業能更便捷地建構與部署AI Agent。
這些AI解決方案在辦公與管理領域確實展現了不錯的成效,例如自動整理會議紀錄、生成文件或提供智慧客服。然而,一旦應用到製造業的核心業務場景,挑戰就顯現出來。
無論是採購、生產排程、詢價、生單、庫存管理,甚至回款流程,通用型人工智能往往無法直接提供有效解決方案。
製造業流程縱深複雜、跨部門協作頻繁,且每個環節的規則、例外與資料來源都高度專業化,使得通用AI難以真正切中痛點。這也造成企業對AI的期待,常停留在「想要」而「難以落地」的階段。
鼎新深耕製造業數智化已超過40年,熟悉產業流程的縱深與複雜度。這次推出的 METIS Indepth AI智能體平台,就是要把產業Know-how與最新AI技術結合,讓AI真正進入製造業現場。
平台的核心特色在於MACP多智能體上下文協議。它能讓不同智能體之間自然協作,不會各自為政。
例如,研發部門的智能體可以直接串接到生產排程的智能體,資訊自動流通,不需要再透過人工傳遞。對企業來說,這代表從「單點輔助工具」邁向「完整智慧引擎」。AI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能自我感知、主動調度資源,協助完成端到端的任務。
為了因應不同企業的導入需求,平台設計了多層次的建構方式:
◆ 零代碼智能體:只要導入知識文件或啟用工具,即可在一分鐘內完成原生AI應用建置,快速又直覺,特別適合第一次嘗試 AI 的企業。
◆ 工作流智能體:針對較複雜的需求,能以流程化方式打造專屬應用。例如在新品研發流程中,自動串接BOM表、成本分析與產能規劃,縮短決策時間。
◆ 多智能體模式:當企業需要跨部門、跨流程協作時,多個智能體能彼此分工合作。像是接單後,業務智能體會先確認交期,再由採購智能體即時比價,最後交由生產智能體排程,大幅降低溝通成本。
這些應用全部都能統一上架至智能體中心。這裡不只是管理平台,更是產業交流的場域,讓獨立軟體開發商(ISV)能快速發布、共享與優化AI應用,加速落地。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但同時也面臨成本壓力、人才缺口與國際競爭。AI對我們來說,不只是「能不能用」的問題,而是「用得好不好、能不能真正落地」的挑戰。
隨著AI應用加速,台灣製造業正站在轉型的關鍵時刻。從產線效率、研發決策到管理協作,唯有真正貼近產業需求的AI平台,才能幫助企業在國際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Indepth AI平台的價值,就在於提供一條清晰可行的路徑:從快速上手到跨部門協作,再到持續優化,企業能逐步建立專屬的智慧體系,而不是一次性的大工程。這讓企業不只是導入一個新工具,而是邁向一套能自我學習、隨產業需求不斷成長的系統。
AI數智驅動
2,601 Followers
企業AI應用
METIS平台
知識封裝來發揮新手變熟手功能,協助企業及ISV夥伴快速構建數智系統
AI數智驅動
2,601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