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31
詹雯婷
495
2016年政府開始推動「新南向政策」,目標區域包括東協、南亞及紐澳等國家。然而多年來全球歷經各種變動,承擔比往年更多更大的風險,根據調查,「地緣政治和政治不確定性」已成為2023年的首要風險,企業想要打進東南亞市場,一定要瞭解掌握關鍵重點,才不會滯礙「南」行。
近年來由於疫情、戰爭、氣候變遷、能源短缺、各國政權轉換等等變化,使得各產業供應鏈受到衝擊,加上地緣政治情勢多變,各國大小企業所面臨的挑戰愈來愈多,也愈來愈難預測,因此要因應市場變化設法減緩其對企業影響,就必須保有靈活的配置,無論人力、資金、物料等資源,缺一不可。
鼎新電腦因應此趨勢,特別邀請KPMG安侯建業海外業務發展中心吳政諺會計師,在「2024台灣新走向、新局勢-企業新南向的機遇與風險」活動當中,講述地緣政治對台商在東南亞市場投資布局的影響與挑戰。
自從2016年政府開始推動「新南向政策」,目標區域包括東協、南亞及紐澳等國家,其目的在於推動台灣與這些國家的經貿發展,希望透過強化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區域連結等四大面向的合作,深化彼此的合作關係。
吳政諺會計師點出大多數企業對東南亞市場趨之若鶩的4大原因,包括:
1.技術勞工充足且相對便宜
2.當地政府提出投資優惠政策
3.供應鏈遷徙及地緣政治影響
4.內需市場未來具成長潛力
多年來東南亞市場受到台商青睞,2018年美中貿易戰爆發後,中國經濟受到影響,而台灣經濟部投審會調查數據顯示,台灣企業對東南亞國家的投資金額逐年攀升。
然而全球陸續發生各種變動,企業也承擔了比往年更多更大的風險,使得以往預測的方向及數據不斷下修。即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日前發表「繼2023年表現優於預期後,全球經濟成長將在今年繼續保持韌性,不過,想要在中期內將成長率提高到3%以上,還需要再努力」的言論,也使人需再三斟酌,不敢完全斷言未來前景如期看好。
KPMG去(2023)年10月發布《2023 KPMG全球CEO前瞻大調查》,這項調查是針對全球大型企業中超過1,300位CEO的策略與觀點進行調查,對CEO來說,「地緣政治和政治不確定性」已成為2023年的首要風險,這項風險甚至未列入2022年調查中前五名。而台灣CEO調查結果顯示的五大風險,其一便是「地緣經濟衝突」。
對於新南向議題,吳政諺會計師分享自身經驗,分析東協各國產業供應鏈之優勢,同時也提醒企業主在進行「新南向計畫」前,務必要看清以下幾項「真相」:
吳政諺會計師分享,比如印度之前在積極招商會告訴台商那個地點哪裡好,台商依其給予的資訊,看了覺得很棒,但是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像是目標地點對外是沒有連絡道路,又或是沒有接電、沒有接水,這些問題都是要廠商自己想辦法。
因此,他特別提醒,企業在進行海外投資時,不要輕易相信中間的仲介者一面之詞,要看到對方拿出踏踏實實、可以眼見為憑的事物,作為投資上可掌握之依據,也才能再往下思考與推展。
對於海外法規,關鍵在於「人」、「法」、「稅」,而最重要的是「人」。
吳政諺會計師說明:「過去不少台商在海外投資時會犯下錯誤,其實大多數都是因為無知造成錯誤的決策。為什麼『人』最重要?因為法跟稅的規定一直放在那邊,但人不對了,他不打算去研究相對當地的法律規定跟稅法規定,自然就不會懂相對的法跟稅。」
即使人對了,後面還要注意一些國家的特殊法規。吳政諺會計師分享:「東協國家的一些法令,會臨時的發出一個解釋令,表明這是在十年前就已經存在的法令,只是台商都沒有把它落實過,因此這一次透過總理府的解釋令,告訴台商現在這樣的做法不行,以後就是要改那樣做,而且溯及既往,以前的通路都一併抓出來,這在東南亞是很常發生的事。」
前面才說掉東南亞市場的吸睛要素之一為「當地政府提出投資優惠政策」,但這一項有時會變成一個陷阱!
例如這兩年投資對越南的詢問度逐漸冷卻,而越南政府也將過去一些製造業友善條款,關稅或是增值稅的退稅等項目悄悄的撤掉,而且也是溯及既往,不是說未來才會開始做,屬於以前的退稅就是不能退,這是當地政府用來對外商施行調控的方式之一。
因此,若企業此時接收到一些優惠訊息,等到過去了,有可能變成曇花一現或改頭換面。此外,政治因素也有關係,有一些國家的政黨政策,可能這個人上台提出某項優惠政策,結果下一任競選失利,政黨輪替後,又推翻先前所允諾的。
企業主務必切記,在評估時不要把現下當地的優惠算進去,反而要這樣想:如果把這些條件都拿掉,在當地的獲利仍然大有可為,才能進一步往下推展。但如果把優惠算進去了,才有可能會賺錢,吳政諺會計師則如此建議:先不要那麼急著去,請再三的思考這個地方是否真的適合,因為這些優惠可能有消失的那一天,而且它消失的時間點會很特別,即使它沒有消失,也有可能看得到卻拿不到。
有的企業主以為,先考慮如何進駐海外,剩下的後面再說,但匯回的扣繳稅率是一開始規畫時就必須要考慮進去的,因為每個國家不盡相同,還有當地的特殊稅種也要一併瞭解,像是越南有外國承包商稅、馬來西亞有銷售服務稅等等。
在疫情期間,不少企業主已經歷人員無法親臨現場的生產模式,而在海外,又該如何遙控員工?又怎麼確保員工做得和在台灣時一樣好呢?
首先一定要設定制度,運用管理機制,並引導其進行跨部門的合作,因此企業主不能拘泥於以往傳統的管理的模式,需要適時調整。
無論供應鏈的建立與重新佈署,或是人才的取得與融合、區域化的協同運作,都是企業在全球化管理的課題上必須面對的挑戰,加上現今ESG趨勢已步入法規明定、強制執行的階段,企業的ESG策略及行動迫在眉睫,不僅與自家營收有關,也與整個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有關。
因此吳政諺會計師建議企業主,想要前進海外,無論是東協、南亞或紐澳等國家,都必須瞭解該國家的碳排政策,看看各個國家在這個減碳的重點範疇中有哪一些投資,來思考哪些是企業在當地可做的地方,其因應策略應包括: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若只是單純被動式的被要求去做,可能無法與企業的營收產生直接相關的連結,那麼企業所制定的策略就可能有所漏失或錯誤,容易讓企業錯失良機。
因此,企業主應該去思考的是有無商機,以及當下選擇切入的角度,是否有可能造成企業新的收入的來源。若能創造新的成長基礎,才能真正做到ESG永續發展。
現今與過去傳統的商業模式已有很大的不同,市場變化也非常的大,企業前往東協等國家的新開展固然面臨層層挑戰與風險,但仍可透過轉換新觀念、熟悉當地規範,以及運用系統工具進行數位轉型,取得製造生產與營運數據並加以分析,以利制定企業提效策略,達到知己知彼、穩紮穩打的成果。
如此一來,無論是東南亞或其他海外國家,企業便可以在不同國家快速的複製既有生產模式與管理模式,並依當下情況做合適的調整與強化,以維持產能效率,確保企業永續競爭力,使企業的資源與心力避免無謂的耗損,可以更順利的邁向成功之路。
智慧製造趨勢所 | 頻道大賞
635 Followers
延伸閱讀
智慧製造趨勢所 | 頻道大賞
635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