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流程標準化可解決這些管理的問題!|企業ESG三部曲

2023-12-01

833

你知道嗎?「企業文化」是所有經營管理的源頭。企業必須從文化的梳理到制定經營戰略方針,再來做到架設組織、建立組織功能、制定職務分配等等,最終延伸出所有的規章制度。因此在做ESG之前,企業得先做好這件事──企業管理流程制度標準化。

世界各國接二連三宣示淨零碳排帶動ESG議題,也就是將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項指標納入企業運營的評量標準。這對一些傳統產業來說可能不太熟悉,但近年來因應全球趨勢,愈來愈多人關注,不僅消費者,連供應鏈廠商甚至政府單位也開始重視。


ESG與企業所有部門的工作有關,包括業務、行銷、研發、生產製造、財務、人資、物流等等,這些都與供應鏈、消費者、員工、產品、法令政策等企業經營相關面向有所牽連。


不過,在做ESG之前,企業得先做好這件事──企業營運流程制度標準化。因為ESG有很多數據項目的源頭,就是從各營運流程中才取得的,而且管理流程制度的各個細節,也會影響ESG三面向的成效。


然而,在談企業營運流程制度標準化時,一般企業裡很容易忽略一件事:「企業文化」才是所有經營管理的源頭。企業文化包含企業的使命、願景、價值觀、理念等,這些關係到企業經營戰略,例如營運策略、方針、目標等等,因此,必須從企業文化的梳理到制定經營戰略方針,再來架設組織、建立組織功能、制定職務分配、作業流程、職務說明書……最終延伸出所有的規章制度。

 

 

流程標準化:始於企業文化,終至規章制度

企業管理依管理戰略來看,可分為「軟戰略」和「硬戰略」。其中企業文化就屬於軟戰略,其具有連續性、軟約束性及穩定性,影響企業發展甚深。


文化如同一條河流,不斷地開創、結合、累積,最終自成一個生態系,豢養著已適應這樣生存環境而形成既定習性的人們。企業文化也是如此,一旦形成便難以打破,所以若企業未來要實施改革,改革的性質方向與原有文化方向不一致,便會產生衝突與阻礙;反之,若是一致,則會加速改革順利進行。

 

因此要完成流程標準化的首要之務,便是梳理企業文化,之後才能進一步拆解出經營戰略。

 

為了要完成企業的戰略目標,就必須設定組織架構,依序得思考到部門、職能等要素,再帶到KPI(關鍵績效指標),最終整合整個公司的規章制度,包含ISO程序書、管理辦法、指導書及各項作業的SOP(標準作業指導書)、SIP(檢驗標準檢驗書)等相關系統規範,才有辦法展現「上至企業整體、下至各部門及各職能」的績效,達到客戶、股東等外部高滿意度,內部員工也具有高昂士氣及向心力,這樣才能算是一個訓練有素的優秀團隊。

 


 



梳理與設立企業管理流程制度的3大理由

以台灣企業結構來看,約98%為中小企業,或許有企業會覺得「公司又沒多大/多少人,需要做到這樣嗎」、「以前沒做不也可以照樣過(一天過一天的接訂單、出貨)」、「其他公司也沒做,我為何要做」等諸多疑問,但其實不是「沒做也可以」,而是以前就有存在的問題,只是沒有去正視;又或者問題是潛藏在日常細節,只是還沒爆發罷了。


再者,無論是自家或別人,可能皆是如此,所以與其看別人、猜別人如何如何,不如先自我檢視省思更來得實際。

 

那麼企業管理流程與制度有多重要?以下舉幾個企業常見的狀況來瞭解:

1.時間盡用在為眼前收拾善後,沒有餘力規畫更長遠的事

一些企業老闆或主管每天忙著為公司事務善後,卻沒有花工夫做好預防,到頭來企業原地打轉,各層面並沒有提升,就是因為時間都拿來考慮眼前的事,而沒有空檔想企業的未來。


大家都知道,有規畫的一天和沒規畫的一天,所做的事情多寡與時間的應用絕對不一樣,因此,企業老闆/主管想要擠出時間,就得先用制度、流程把時間「省」下來,才能去做更多其他的事,而底下員工也能按部就班的做好,不需要管理者天天來救火,做到「預防勝於治療」。


2.經驗都在人身上卻無法傳承,企業智慧資產難以累積

不少傳統產業都有資深員工,那些身懷一技甚至多技的老師傅,卻可能因為產業人才斷層等因素,而沒有將自身的經驗技術傳承下去。若他一退休或因傷病等其他原因而不在崗位上了,就沒有人可以好好的接替他的工作,這對企業來說是很大的損失及困擾。


還有,企業若有員工異動頻繁、離職率高的情況,也是一樣很多知識經驗無法累積及傳承下去。因此,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需透過管理制度流程的梳理,把資深人員所有的經驗跟技術梳理出來,用圖文等方式具體的記錄,成為經驗傳承的工具。當所有的流程管理跟制度都標準化之後,就會形成企業知識/智慧,再進一步做到知識管理。

 

3.制定一堆標準卻沒有落實,關鍵在於缺乏關聯性

有些企業有建立書面規定、有制定標準,甚至有ISO認證,但沒有落實於行動,等於「規定上面寫歸寫,員工做事各有自己一套做法」,這樣一來,沒有一致的標準就無法衡量,在講求職責和績效的時候,就無法明確的判斷,後續可能引發糾紛,自然也無法做到數位化。

 

為何公司有制定、員工卻無法落實呢?常見的原因在於一些企業在制定流程跟制度時,會規定員工怎麼做,但卻沒有機制去衡量員工做得好不好。就好比老師教學生怎麼寫字,卻沒有讓學生知道怎樣寫字才算寫得好,以致學生只會「寫字」卻不會「把字寫好」,因為無論寫得端正漂亮或歪七扭八,所收到的回饋並沒有差異。

 

同理,公司制度標準也是一樣,需透過流程管理的機制把員工和制度標準的關聯性串起來。例如將其中關鍵成功的要素、技巧指標,從KSF(關鍵成功因素)梳理出來,再把它標示在流程上,當員工看到了,就知道這件事情很重要,和他的績效有掛鉤,讓他會去在意這件事情。因此,他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會特別去做好其中的某個節點,也就自然而然的落實了。

 

在做數位化之前,一定要先把相關事物標準化,讓每一個員工做任何事情都有所依據,有衡量的標準。當員工知道怎麼把事情做對,且能得到好的回饋,便會願意去做,效果便顯現出來了。而當中的細節梳理出來形成知識後,才能累積甚至昇華為這個企業甚至整個業界的智慧。

 

下一篇將告訴你,企業管理的五大面向已經進化到七大面向了!還有企業管理流程如何設計,這些將一一告訴你。


*以上內容主要參照黃乙峰講師【管理庶務流程數位化 與碳盤查的關連探討】研討會課程所述。
知識主題
經營管理
數據分析&雲端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