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資管理

經營管理

缺工議題

「新手」上任三把火!小心看不見的隱性缺工

「缺乏有經驗的人力」也是一種有風險的缺工,新人初來乍到的職場磨合期,很容易引發三把火—主管火、老鳥火、新人也火。如此惡性循環不斷消磨企業各種成本。企業若能幫助新人愈快融入工作環境,使他們瞭解並給予他們愈完善的可用資源,就可以愈快上手而有所發揮。

作者

詹雯婷

208

・2024/07/03

每逢畢業季來到,對某些企業來說,好似天降甘霖,可以稍稍解缺工的渴。尤其在各行各業大缺工的時代,不少企業放低標準,想要先求有再求好,然而有人補上職缺就好了嗎?



隱性缺工是企業的未爆彈

一般談到「缺工」,直覺會想到「人不夠」,因此不少企業主以為解方即是「把人補上就好了」,其實不然。


要知道,「缺乏有經驗的人力」也是一種有風險的隱性缺工,因為新手上任一定有一段適應期,工作過程或結果不盡理想實屬常態。再者,新人能否上手是一回事,要去要留又是另一回事,但其實兩者之間是有關連的,有時企業多用一點心、多給一點力,就可一舉兩得。


因此,企業主若想要新人及早上手,就必須多為他鋪路,還得把路鋪得平一點,新人的成長之路才能較為順利,穩穩的達到終點。


然而,新人初來乍到的職場磨合期,很容易引發三把火—主管火、老鳥火、新人也火。因為不熟悉、不瞭解,一些主管或資深同事也許因工作忙碌或耐心不足,在新人做錯或無法及時到位時看不下去而發火了。


新人屢遭碰壁,又無法得到友善的適切回應及改善方法,久了也會火大,丟下一句「我不幹了」,毅然引爆「離職」炸彈!然後呢?剩下的人繼續扛,企業持續缺工。


如此惡性循環不斷消磨企業各種成本,一如〈IKEA用科技破解企業缺工!省人力、即時透明、新訓速成三效合一〉一文提到:「每當有一名員工離職,在人事成本上,IKEA就損失5000美元(約新台幣16.1萬元)。」大小企業的老闆們可以掂掂斤兩,自家企業有多少可虧損?有多少時間人力可耗?


但其實這些虧損,是有方法可避免或降低的。



企業要換位思考,讓新人快速上手=幫公司省成本

一個巴掌拍不響,留不住人,縱使員工有自身原因,企業也脫離不了一定程度的關係。企業若想擺脫「缺工輪迴」的魔咒,又該怎麼做呢?


首先,企業一定要理解:別以為人到了就補齊戰力了,同樣人數不等於同等產值。所以不是補了人就一切沒事了,人進來只是開始,後面才是重頭戲


一般企業對新人的期許大多是提高工作產值減少漏失或延誤長期留任,想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新人訓練不可少!企業若能幫助新人愈快融入工作環境,使他們瞭解並給予他們愈完善的可用資源,在新環境中愈能感到舒適且順利,就可以愈快上手而有所發揮。


因此,需要從人、事、物三管齊下:

▉人

新人如同剛入學的學生,需要從頭學習,需要一個有帶人能力的老師或學長學姊。


▉事

預先制定難易度適中的學習表,讓新人一加入便可循序漸進的按表操課,由易至難的紮實學習,而不是一進來就一股腦兒的交給他難易度不一的雜事,讓他措手不及,且沒系統的學習將會事倍功半。


▉物

工作環境中可運用的資源,包括能夠輔助新人的文件、軟硬體工具及設備等。


只要是具備一般學習能力者,通常有加分工具,就多少有正向效果。而有些企業不願給新人投下資源,認為「學完了就走,又有何用」,但想想:如果一個新人遲遲無法上手,他不走的話,難道要繼續待在這裡浪費青春?就算沒走留下來,對企業有比較好、比較有用嗎?企業需以更長遠的眼光看待,才能全面看清再細細考量。



缺工先拆工,搭配數位工具讓新人加速升級

遇事須見招拆招,缺工也要拆工解套,有道是:「企業不要想招募一個可以去做所有性質工作的員工。這種全才往往『物以稀為貴』,人人搶著要,薪資要求又高。若等到補上缺,工作都不用做了。」


要拆工首先得分類,例如在製造過程中,大多分為兩類工作:一是專業技術門檻較低的例行工作如:搬運、輸入、檢查,可用工具協助或取代人力;二是屬於營運或專案性質的工作,例如生產改善、自動化、參數操作、維護、維修等。


假如今天一個新人需要執行三項工作:搬運製作檢查成品。都須各花1小時的時間,若想精簡節省時間,就要把事項攤開來看:搬運屬於較不須專業技術的項目,製作是人機協作,而檢查工作的人力也可能還無法完全替代 但可以用一些工具如自動化品檢管理系統,會針對不良品進行提醒,又或是數位系統即時檢驗工具,可自動抓取檢驗數據,再用PDA快速收貨或待驗看板輔助等,來提高檢驗效率。


將執行階段一一劃分,便知孰輕孰重,再思考是否有合適協助工具,能簡化或替代部分工作項目。


例如搬運可用AGV(無人搬運車)或AMR(搬運機器人),製造機台也可運用機聯網串聯多項資訊,讓整個製程更清楚透明且避免出錯,也影響檢查時的執行效率。這樣一來,搬運的時間可能就直接省下了,製作上也能省下一些時間,或許只需三分之二的時間—也就是40分鐘即可完成,如此的話,多出來的1小時(搬運)20分鐘(製作)就可用在檢查或其他方面。


在各種工具協助之下,獲得事半功倍之效也是不無可能,甚至有的企業客戶在以「倉儲定區定位機制」和「現場可視化管理」等改善之後,大大提升庫存作效率,也能更容易獲取生產現場的即時資訊,使得其新人原本要訓練2~3個月,因此縮短為2~3天便能上手。


目前已有不少企業順應數位時代,用科技改善作業方式及環境。製造業在面臨缺工及新舊員工經驗斷層的問題之下,這樣的需求更大、效果也將更顯著。不過,也要注意一點:企業在數位轉型時,新舊員工皆要一併顧慮,畢竟對老員工來說,這也是面臨一個新的環境,企業須做好前置及配套措施,避免其產生誤解或抗拒。


當企業以合適的工具與方式來搭配,可以讓人員在短時間內完成學習,最終受惠的還是企業自身,同時也能培養員工,讓員工感受到公司的用心,進而創造共贏局面。



參考資料:衛斯理Wesley的沙龍-人資實驗室

延伸閱讀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