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2
詹雯婷
399
中國連續11年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在可預見的勞動力短缺危機下,快馬加鞭搶佔市場。台灣的生成式AI在工廠自動化及機器人應用才起步不久,要跟上趨勢,必須用更聰明、更智慧的方式,搭配合適的工具,讓產業經濟順利推向國際。
今(2024)年8月下旬「台北國際自動化大展」開幕,有1200家廠商、4500個攤位滿檔展出,還有「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而8月21日在北京也有「世界機器人大會」,像是接力一般舉辦一連串的智慧科技饗宴,令人目不暇給。
若提到機器人大國,一般人可能會以為是歐美那樣地廣人稀的先進國家,然而竟是擁有14億人口、昔日打著龐大「人口紅利」為優勢的中國!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開幕式表示,截至2024年7月,中國持有的機器人相關有效專利已超過19萬項,占全球比重約三分之二,且中國已連續11年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製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名工人470台,10年間增長近19倍。
要說中國是看中全球機器人市場炙手可熱的需求而大肆拓展也是不無可能,但其實中國的人口紅利也逐漸下滑,早在2017年,中國勞動人口達到7.58億人的高峰後,便開始反轉下降了。
在可預見的勞動力短缺危機下,中國也不得不開始起步,甚至快馬加鞭,搶佔市場的同時,也為自家未來打算。目前已有智能機器人公司的工業版人形機器人,「入職」多家汽車工廠,並與智慧工廠倉庫系統無縫對接,提升任務執行透明度與效率。
相較於中國走在前端,那麼人口更少、生育率更低的台灣呢?生成式AI在工廠自動化及機器人應用才起步不久,常見的大多以AMR(自主移動機器人)、AGV搬運機器人、機械手臂等工具為主。參與「台北國際自動化大展」的新漢董事長林茂昌表示,現在機器手臂年市場規模60萬台,之後在開放標準及AI應用協助下,未來人形機器人或機器狗問世,2040年有機會上看數千萬台。
工研院現場也展示生成式AI人機互動機器人,透過大語言模型,可以聽取口語指令抓取或推薦適當商品,或聽取指令搬運物料。
現今的生成式AI機器人若與1954年所發明的全球第一部產業(工業)機器人相較,乍看之下十分進步,但相關業者指出,生成式AI目前對工廠機器人仍是輔助性角色,在企業給的資料範圍內執行任務,因此說「取代」人還太遙遠,人與機器相輔相成才是目前必須要先達到的階段。
至於「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雖非機器人當道,但有許多智能工具,例如鼎新電腦與和泰豐田連袂展出倉儲進貨、分揀集貨的運搬流程,透過數位轉型與智慧儲運,結合資訊科技與數據驅動,協助企業實現高效儲運。而品牌大廠Panasonic也推出AI智能零售櫃和智取櫃等相關設備的導入,提升收銀的安全和準確性,且能幫助業者在店鋪營運中更有效地配置人力。
目前看來,台灣尚有潛力及值得開拓的空間,但相較全球各國,尤其中國、日本、韓國、美國、法國,這些都是人形機器人專利申請的主要國家,台灣要跟上趨勢,似乎已不能再以「賣肝文化」自豪了,而是必須用更聰明、更智慧的方式,搭配合適的工具,讓產業經濟順利推向國際。
況且,機器人已展開攻勢,從科技工業、商業服務到居家生活,可能不久之後將遍布全球,並且在日常出沒在你我生活周遭,甚至成為我們的同事或助手。
延伸閱讀:2024台北國際自動化展,AI再掀智慧製造大浪!智慧工廠如何讓生產更聰明?
知名瑞士作家馬克斯.弗里施(Max Frisch)曾說:「我們要的是勞動力,來的卻是人。」雖然這句話是分析西歐的移工處境,講述人權議題,但也點出人類社會的勞動力需求一直都在,不過是否一定需要「人」來執行,答案並非是肯定的。隨著高齡化、少子化等大環境因素改變,縱使人口看似年年增加,但結構及生活模式早已和從前大不相同,缺工潮的問題也一年比一年嚴重。
那麼勞動力的缺口是否能依靠科技補足呢?對於「人機共同協作」,許多人不免會擔心安全和精確度的問題,然而現今機器人安全功能大為進步,比如過去機器手臂必須在柵欄內工作,避免誤傷廠區人員或者是架設光閘,但現在可運用3D鏡頭來監控安全區,就能讓機器人在不傷人之下好好執行工作。
至於精確度則是一般人仍停留在機器人笨重或動作不流暢的印象,例如在「台北國際自動化大展」展出目前全球最小的六軸機器手臂,其重複精度可達微米等級,並採關節模組化設計,根據使用需求來彈性組合成六軸至八軸。而不少機器人在設計上也愈來愈趨向靈活輕巧,也更加仿真。
在製造業常見的重複性搬運裝箱任務,也是許多機器人廠商看見的市場需求。有些機器人廠商便開發出可在產線後段協作裝箱的機器人,並聲稱可節省40% 的廠房面積,作業員只需要預先設定外箱尺寸,就可自動生成擺放動作。
機器人也好、智能工具也罷,這些其實是因應快速多變的時代需求,當面臨「缺工」、「訂單少量多樣」、「交期縮短」等挑戰,再能幹的人也有極限。有道是:「不要用一樣的方法做同樣的事,還想得到不一樣的結果。」當人用老方法卻無法勝任、負荷時,就需要新的工具來協助,而「省時」、「省工」也一直是企業追尋的目標。
因此製造業近年掀起了「智慧製造」的潮流,其包括生產流程優化、資源管理和能源效率、大數據分析和預測維護、智能物流、智能機器人等等。像智慧倉儲管理系統,可改變企業理貨模式,提高作業效能、降低出錯率;還能透過改變存貨記帳模式,提升資訊及帳務運作效率,也能提高追溯效率,存取貨品時用掃碼方式完成記帳,同時做好產品用料的追蹤追溯記錄,這樣的做法正確性高,也省去人工補錄修改資料的困擾。
而人機即時的動態智慧協作的工作方式,也必定需要用到機聯網/物聯網IoT,才能即時隨地監控的管理,生產透明化可讓企業能依據真實數據進行分析再優化,也能解決技術經驗斷層的問題,提升產能效益。
延伸閱讀:數據驅動的智慧工廠,是企業的必然之選
以上這些都是目前企業能做到的基礎項目,當我們已知現況發展,就應開始思考並行動,若老是想著「反正還沒火燒眉毛,再看看吧」或「到時再做就好了」,很可能屆時就落後別人一大截,甚至被淘汰。況且,並非所有事都能以急就章的方式匆促完成,而匆促完成的,和穩紮穩打的效果也會不同。
未來的發展有多快速、變化有多大,或許我們無法完全預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現在若沒有打下足夠的基礎,對於未來任何情勢變化也將難以應對,一如台灣俗諺所說:「樹頭徛予在,毋驚樹尾做風颱。」只要根基穩固了,在面對大風大浪時,避開或降低風險的機率便能大大提升。
智慧製造趨勢所 | 頻道大賞
688 Followers
系列活動
「工廠智先鋒 保衛現場0缺工」人機協作X數智員工 企業新解方扭轉缺工困境
2024/09/03(二)~2024/12/10(二) 15:00~15:30
智慧製造趨勢所 | 頻道大賞
688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