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6
太毅國際
22
當前少子化與人才短缺的時代,許多企業面臨找不到人的困境。從統計資料台灣23歲的居住人口比去年減少了15%,也預示著人才招募的挑戰將持續加劇。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需要從「求才」轉向「留才」,並透過提升人才的「質」來彌補量的不足。
當人才數量不足時,企業需要轉變思維,從提升人才的「質」著手。「組織的戰力是人的質乘以量。當現在量難以滿足時,我們就要思考質的問題。」質的提升有兩個方向:
「如果我過去十個人打這場仗,但我現在因為人的能力提升了,不用10個人來打這場仗,可能8個人就可以打這場仗。」這樣的思維轉變讓企業即使在人才短缺的情況下,仍能保持競爭力。
提升人才質量可從3大關鍵點著手:
當組織願意對人才培育進行投資時,會產生強大的激勵效果,進而達成留才目的。值得思考的問題是:「讓你最感念的主管,是幫你調薪最多那個,還是帶你成長最多那個?」
帶領員工成長的主管會在員工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甚至「到你退休那天可能都還會想起他」。這種感念會轉化為員工對組織的忠誠度,創造留才效果。
當組織成功地透過培育留住人才時,還會產生招募的正向循環:
IDP成功的首要關鍵是「Owner意識」:「IDP成功的第一個觀念,叫做Owner意識…一定要當事人認為,這個對我有幫助,我想要這個。」比較可惜的是許多企業在推行IDP時只做到「形」,而缺乏「神」,讓許多員工視IDP為「繳作業」,缺乏主動性,導致效果不彰。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讓員工認識到IDP對自己的好處。
IDP對員工帶來兩大關鍵好處:
我們從小到大大多是「自然長大」的,缺乏主動規劃的意識與能力。而IDP正是培養這種能力的良好開始:「生涯規劃的前面叫職涯規劃,職涯規劃前面叫做IDP…當職涯順了,生涯當然也就會跟著更有規劃。」
有些主管擔心「培養的人走了」怎麼辦?建議大家可以思考:「是因為你培養他好了他才走,還是因為你沒有培養他所以他走?」不管員工原本是否想走,培育都可以「延緩走的時間」,相反的不培育反而會加速員工的離開。
修遠老師也提醒主管需要長遠思考:「就算他走了,他感不感念?將來在市場上也許會碰面,有可能他變成你的競爭對手、變成你的客戶,或著變成你的老闆,這真的很難說。當你現在願意在他身上投資、培育他,對我們主管來說,不管是對個人或是對公司都是加分的。」
在人才短缺的環境下,許多HR Business Partner(HRBP)需要將大部分精力花在招募上,也可能因此忽略策略夥伴的核心職能。「如果策略夥伴大部分loading都在找人,其實是一個蠻辛苦的事情。」
HRBP應該關注的是「人的質跟量」,而非僅僅是招募工作。我們需要思考「如何跟進BU head的目標、年度策略目標,我們怎麼組成一個團隊來面對這個挑戰?」
HR要成為真正的策略夥伴,首先要建立與業務主管的信任關係:「建立觀念之前要先建立關係,Bu head到底相不相信我們BP?當有了信任關係,我們給予相關建議後,才容易被接受。」只有在信任的基礎上,HR提出的人才培育計劃才更容易被業務主管接受並支持、落實。
HR的終極目標是協助業務單位達成績效:「策略夥伴就是要幫助BU head達成策略目標,善用人力資源相關方法,來幫助你達成目標,那才叫策略夥伴。」當員工績效提升,業務目標達成,主管也就「不會一直找你要人」,從而打破只靠增加人數解決問題的思維。
面對無法避免的缺工趨勢,企業需要轉變思維,從單純的「求才」轉向「留才」與「育才」,透過提升現有人才的能力,來彌補人數的不足。三大支點:引進新工具、組織計劃性培育、個人發展計畫(IDP),為企業提供了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特別是IDP的推行,不僅能提升員工能力,還能有留才、激勵和口碑效應,形成良性循環。HR夥伴也需要從單純的招募者轉變為真正的策略夥伴,協助業務主管透過提升人才的「質」來達成績效目標。
在這個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我們需要銘記:「當缺工趨勢無法避免時,要設法提升人才的質。」這不僅是一種應對策略,更是企業與人才共同成長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人才發展Good Timing
132 Followers
延伸閱讀
人才發展Good Timing
132 Followers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