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製造&工業4.0

人資管理

經營管理

缺工議題

儲運物流

設備數據

人才招募也M型化!?愈是缺工,你愈要懂得這樣做

人才招募M型化!未來變成「容易招到人的公司會越來越容易,找不到人的公司會越來越艱難」,而台灣的「挖人」公式下所發生的跳槽、挖角情形,正體現了把人「吃」掉的食物鏈規則。其實製造業歷經自動化、數位化等過程,至今已進化到工業4.0,在AI風潮之下,未來更朝向智慧化前進。這是一項進可攻、退可守的優勢。

作者

詹雯婷

237

・2024/07/09

社會階層及所得M型化,這樣的現象早已人盡皆知,但現今缺工潮來襲,人才招募也呈現M型化,變成「容易招到人的公司會越來越容易,找不到人的公司會越來越艱難」,不再像以前一樣「人再找就有了」。企業若還抱持那樣的想法,依現況不做改變持續下去的話,在未來可能會面臨「無人可用」的窘境。



人才挖呀挖!如何打破產業食物鏈?

有的人或許知道,其實台灣的勞動力流動情形,潛藏著一套「挖人」公式:外商挖半導體→半導體挖科技業→科技業挖傳產→傳產挖服務業


很多人以為換工作像是玩大風吹,無論怎麼換來換去,位子上總會有人,但其實那些跳槽、挖角正體現了把人「吃」掉的食物鏈規則。


外商無非是最吃香的食物鍵頂端,近年來最為知名的事件大概就是Google在台灣大規模挖角各大企業的工程師團隊,據傳被挖角程度最為嚴重的是聯發科,此舉引發了聯發科進一步向其他同業挖角,影響向下層層擴散。


無獨有偶,英特爾也鎖定台灣7家領導企業挖角,人事費用預算高達2億美元,據傳只要是經由公司內部人員引薦,便可拿到最高24萬新台幣的獎金。這也引發了台積電的危機意識,之後便宣布全面進行結構性調薪20%。


最近很紅的晶片巨頭輝達也挖角不少三星、英特爾、台積電等大廠的員工。半導體產業的缺工情形可能超乎一般人想像,甚至搶人搶到「航太維修產業」,兩年前就傳出長榮航太及華航有將近300多人離職跳槽。


而台積電南下搶人才,也祭出雙倍高薪搶技術人員,高雄都發局長吳文彥說,有岡山的螺絲螺帽業者向他反映,多位具有技術專才的模具師卻被台積電以雙倍月薪挖角,將前往台積電美國廠,導致技術人才的流失。當地螺絲螺帽大廠「晉禾」為了留才,甚至欲興建員工住宅,讓員工只需支付水電等費用,15年之後免費給予晉禾員工。


至於食物鏈最底層的服務業,曾任職統一星巴克,引進一風堂、蔦屋書店,擔任乾杯燒肉、添好運等近200個餐飲品牌顧問,有「百貨餐飲界地下教父」之稱的林剛羽說,有知名連鎖品牌的員工出去倒垃圾時,竟遇到隔壁餐廳的人遞名片,邀請他改地方上班。


他感嘆:「現在(同業)搶人已經搶到不擇手段。」


林剛羽說的便是豆府餐飲集團所發生的真實故事。豆府餐飲集團董事長吳柏勳針對此事如是說,有些競爭對手不講武德,現在不只怕缺工找不到人,還要提防「挖角」,有員工倒垃圾,竟被同商場其他餐飲品牌的主管「遞名片」,探詢跳槽意願。


以上這一連串的效應,印證了「挖人」公式確實存在且頻頻施行。企業一旦沒有專業人才或人力過度吃緊,大概也撐不了多久,加上現今企業已不似從前單純寬鬆的經營模式,除了增展廣度還要有深度,必須考量到更多更細的層面,因此令各產業警鈴大作。



打造智慧化環境,將帶好新人視為解決缺工的要務

若處於食物鏈底層,難道就無法翻身、突破缺工困境了嗎?其實以製造業來說,相較於人力吃重的服務業,其歷經自動化、數位化等過程,至今已進化到工業4.0。而在AI風潮之下,未來更朝向智慧化前進。這對製造業來說,是一項進可攻、退可守的優勢。


新手補位,但仍存在戰力不完整的缺口

根據人力銀行於2024年初調查,高達9成1的上班族有年後轉職意向,其中5成8已展開行動,當中又以傳產製造業與營造建築業的員工轉職意願最強烈。一旦人員大量轉職,企業就產生兩種情況:一是缺人卻補不齊,二是補了卻是沒經驗的新手。


先前〈「新手」上任三把火!小心看不見的隱性缺工〉一文有提到,「缺乏有經驗的人力」也是一種有風險的缺工,新人初來乍到的職場磨合期,很容易引發不適狀況而再度宣告離職,如此惡性循環不斷消磨企業各種成本。企業若能幫助新人愈快融入工作環境,使他們瞭解並給予他們愈完善的可用資源,就可以愈快上手而有所發揮。


因此,企業主管必須要清楚知道,面臨這樣狀況時,最重要的任務是:在帶好新人的同時,兼顧業務訂單持續順利營運


市場環境挑戰變多,工具也要同步升級

以往企業大多運用自動化設備,大幅減輕製造生產時的人力負擔,提高作業效率。然而現在是人力更為短缺、且市場變動更複雜更劇烈的時代,必須以更少的人力、更高的生產效率去完成訂單,因此不得不更進一步運用機聯網物聯網IoT智能物流預測透鏡等的系統工具來加以輔助。


機聯網/物聯網IoT與各種生產管理系統進行串接之後,可即時抓取設備生產狀態及加工參數,並透過自動回報和異常通知,不僅提高生產過程掌控程度,在問題發生時亦可及時處理,讓排程與生產作業更為順利。且設備資訊與ERP訂單資訊融合,也能對生產管理的優化與決策最佳化有所幫助。


智能物流可依企業需求搭配「倉儲規劃機制」,將工廠擺放重新規畫設計,依照品項分類分區規劃;還有「標籤/批號管理機制」,依照需求內容設定目視資訊跟QR Code的掃碼應用資訊;而「庫存異動管理機制」可做成料帳即時一致,避免找錯料、備錯貨,降低人員負荷及生產作業的損失。


至於預測透鏡則擁有「AI預測建議」、「供需偏差應對」、「自動檢視安全庫存水位合理性」三大特點,可即時比對客戶需求和ERP中的供給資訊,看出哪些品項有供給不足或過多的偏差情形,讓企業能即時掌握有出貨風險的品項,快速調整生產排程和備貨,降低交付不及和庫存呆滯的風險。


所謂「智慧製造」即是導入智慧化系統,建立高效智能的製造環境,使工廠得以運用適當有效的方式進行生產,亦可察覺風險及處理突發狀況,提升工廠應變及彈性。


智慧化系統可以即時感測並處理數據,透過關鍵績效指標、整體設備效率等數據呈現,以瞭解實際生產狀況。還能運用AI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能力,建立模型並預測設備生產過程與結果,自動執行異常偵測,預防生產現場異常狀況發生。


搭配合適數位工具的工作環境,新手就能縮短訓練時間更快上手,做到真正的補位;在此同時,資深員工的能力因有了得力輔助,也能越發強大。即使仍面臨缺工困境,但只要可維持業務順利進行,對企業的衝擊也將減緩化小,問題也就不會被不斷放大到無可挽救的地步。


反之,若人員流動過快,主管每天光是忙著找人、補救訂單及人員等問題,時時刻刻都在擔任「救火隊」,根本沒辦法好好思考,更不用說做什麼公司專案或組織診斷、市場戰略、創新策略等研究規劃了。



數位系統工具不是把人變廢,而是讓人力不要浪費

談數位轉型、AI工具,有些企業主會有個迷思:如果我的工廠數位化了,那我的員工要做什麼?是不是就不用再請人了?


有些則反過來想:如果我目前還有人不太缺工,是不是就不用數位化了?


其實這些想法都是有盲點的。


首先,工廠數位化所運用的系統工具仍需要人來操作、檢視,所以人才培育無疑是企業必做的重點。而且不是有了數位系統工具,員工就不用做事,它的效用是讓人力精實化,可以移轉去做更有價值的事


不少企業導入自動化設備後,提升了人均生產力,遂進一步發展數位化甚至智慧化,不僅執行並確保製造流程順利,還能透過數據分析,預測未來產能或可能發生的問題癥結點,例如哪個機台即將故障等等,做到提前解決將發生的問題或避免損失,達到「預防勝於治療」之效。


未來數據管理將成為製造業的常態,而這些不斷精進的功能,能協助企業釋放人力、提升產值、有更多時間培育新進員工,以因應多變的市場挑戰,躋身全球行列不被淘汰。企業需改變原有治理思維,以數位化方式增進整體營運效能,才能提升企業未來的生存競爭力。



參考資料:Meeet創業小聚DIGITIMES公視新聞網非凡新聞禪天下工商時報天下雜誌中央通訊社

延伸閱讀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